“榕树下”如何开启一个网文时代,又如何走向没落?
尽管在当时通过榕树下走出了一大批网络文学作者,但他们大部分人的影响力也都局限于网络,当他们面临纸质出版的考验的时候,通常销量也都并不出色。部分原因在于当时能够有机会上网的人并不多,因此网络上的大事件放在整个大环境当中也许算不得什么大事。而以榕树下代表的这类网络文学,相比起现在流行的总裁文、玄幻文,对于读者仍然提出了不低的阅读门槛要求。“一般性的文学,中国人阅读的还是太少了,这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国家。”朱威廉感叹。 另一件让朱威廉耿耿于怀的事情则是支付方式的落后。当时,榕树下要为作者支付稿酬,还需要会计前去邮局,花上一整天时间,一张一张地填写汇款单。 榕树下曾试图推出电子书,并定价一元到两元。朱威廉认为,就是因为没有支付方式,所以阻碍了电子书的推广。他相信,如果当时支付方式能跟上,那么每年收入可以达到千万级别。“榕树下早就一统江湖了,哪还会有后来的事情。” 事实上,朱威廉畅想的小额支付要到 2003 年左右才能够实现,先是网银、手机充值,再是点卡、虚拟货币,直到今天的微信和支付宝。榕树下的电子书做得早了。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朱威廉曾经尝试过融资。但在当时,国内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充裕的资金来形成一个可以寻求融资的一级市场。尽管一些美元 VC 都对榕树下表现出了兴趣,但是榕树下缺少盈利模式也让他们心存顾虑。 “这里面是没有赚钱模式的。很多人来跟我说,你当时应该去做个拍卖网站,像 EBay 一样的。”朱威廉回忆道,“很多 VC 都把我们的模式概括为 Online Literature(网络文学),但是 Literature (文学)这个东西是没有办法 monetize (变现)的。” 而且出版也是中国一个很敏感的行业——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图书、报纸、期刊的编辑、出版业务,以及网络出版服务都在禁止外商投资产业列表当中——这也影响到了榕树下当时与一些有投资意向的集团或者基金的接触。 “先行者要付出代价。”朱威廉用这句话来总结榕树下的全部商业化尝试,“这可能就是榕树下的命运吧。” 四 面对榕树下资金链随时都有可能断裂的危险,朱威廉说他确实有些焦虑,但也并没有那么焦虑,因为从一开始他就为榕树下找好了一条退路,榕树下的退路,也是他自己的退路。“我个人的资金是可以支撑,但会很累,会影响到我的其他公司。” 这种心态少了几分创业人的血勇,看上去也颇有几分及时套现离场的精明算计。但朱威廉也有他自己的解释。“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不能因为我自己的财力有限,或者是发展受到局限,拖累了整个榕树下。我不能接受榕树下倒了,这么多人的文章都不存在了,这是我最大的担心。我不能承担这样的风险。” 2001 年,通过路金波,榕树下开始和贝塔斯曼集团有了接触。来自德国的贝塔斯曼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出版和传媒集团,拥有企鹅兰登书屋、音乐版权管理公司 BMG 等多个重要的资产,2016 年总收入达到 169 亿欧元。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