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One Mind负责人:魅族手机的AI你发现了吗?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导语:我们想做的不仅仅是内容推荐,因为音乐、新闻内容推荐这些是很常见的,我们用AI去做提升手机体验的事。 在Flyme非正式会谈上,杨颜的一句话似乎就为Flyme系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指明了方向。诚然,今年在手机圈有几个关键词不得不提,“人工智能”和“全面屏”就是其中最火热的两个。 从16年开始,Flyme团队分出一部分人手研发手机系统中的One Mind智能思维引擎,希望通过这颗引擎探索手机上的人工智能。时隔一年,魅族推出了基于Android的Flyme 6.2系统,在这个系统中One Mind已经初见成效。 ![]() 人工智能的载体很多 手机更适合推进 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在许多不同的领域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应用。像今年比较火的智能音箱、自动驾驶、语音助手、机器人,所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载体。谈到手机上的人工智能,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语音助手,因为几乎所有科技巨头都研发了自己的语音助手,比如苹果的Siri、谷歌的Google Assistant、三星的Bixby等等。 ![]() “比如要预测用户的的某些行为,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起床,这类事情基本上只有手机才能预测到。手机就像一个巨大的传感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当我们能预测用户的行为习惯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是我们重点想要发展的”。 这或许也是手机更适合推进人工智能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谭必文解释称,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容错率更高一些。他举了个例子,无人驾驶技术虽然更炫酷,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就是性命攸关的大问题,要成为民用产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而像语音助手这样的功能,即使出现一些差错,识别不准,造成的后果最多是用户不再使用这个功能了,而过一段时间,经过迭代升级用户发现问题解决了也许还会想再尝试一下。 “也许手机不是人工智能价值最大化的载体,但它会是更适合推进人工智能的载体”。 One Mind在Flyme中做了一些用户看不见的事 在Flyme非正式会谈上,杨颜提到希望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来提升手机的基础性能和体验,比如说怎么样让手机不卡,怎么让手机更省电。这部分恰恰是用户不能直观体验到的。 “我们的重点首先是做一些优化手机基础体验的事,作为一个手机厂商,这些是它的根基,是最原始的东西。所以我们期待AI技术能在这一块带来新的想法”。 那么One Mind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在谭必文和他团队的构想里,One Mind会成为像手机大脑一样的东西,帮助手机做一些决策。 举个例子,在如何让手机更省电的这部分设定中,One Mind引擎扮演了一次“决策者”的角色,由它来决定手机的进程是否需要保留,判断应用在后台使用网络是否是一件必要的事;在掌握了用户睡眠习惯之后,One Mind对后台的操作也会发生变化,在用户睡眠的时候,One Mind要考虑把不常用的进程冻结,让手机进入类似睡眠的状态,当用户醒来时,手机上的一切都恢复正常,以保证不会错过任何信息。 ![]()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谭必文也有一些担心。“进程的管理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如过一个不该被杀死的进程最终被错误的Kill(杀死)掉了,这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在应用状态的感知上我们对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在手机最基层,或者说是系统的底层运用AI的技术实现手机性能或体验上的优化是One Mind诞生后做的第一件事。只不过这件事对于用户来讲是一件很难触摸到的事情,它只会默默地影响着系统的运行和体验。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谭必文的团队也曾考虑过是否要把这些优化在前端强化,从而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展现给用户。但最终他们的决定是不需要。 One Mind做得那些看得见的事——清爽通知栏 毕竟,距离One Mind诞生已经过了一年的时间,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让One Mind做一些优化层面的事,Flyme团队还让它在用户面前有所展现。 其中一个明显的展示是通知栏的通知收纳,将不常用的通知收纳起来,给通知栏带来清爽。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已经适应了消息繁杂的通知栏,懒得去清理它,就像习惯了凌乱的出租屋,也不会感觉怎么样。不过,谭必文始终认为机器应该去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机器。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