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中的滴滴:离无人驾驶落地还有多远?
不过,在经过2018年投资潮之后,2019年资本对自动驾驶领域呈现出冷静、观望的态势。此前张博曾透露出一个消息,公司正在积极地跟战略合作伙伴接洽,期待战略联盟,尤其是大的车企,“这不仅能够带来资本,还能够带来造车的能力。” 或许,未来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可能会受到传统汽车品牌的战略投资,并与其联合布局产业。 众多问题待解,理想高于现实? 当然,理想往往高于现实,尤其对面向未来的自动驾驶而言。 一方面,从行业角度看,今年广州、长沙、武汉、上海、北京等各地派发自动驾驶路测牌照,积极推动产业落地,但是在这一波政策红利下,免不了产生泡沫,技术的成熟性仍待验证。 实际上,这个行业发展远没有市场表现出来的这么快。以行业领头羊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来看,在今年9月底,就被摩根士丹利将估值从1750亿美元下调至1050亿美元,下调幅度高达40%。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调低Waymo估值的主要原因,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速度比预期慢,再加上其拼车业务对安全驾驶员的持续需求,预计Waymo的亏损将继续增加。 此外,自动驾驶汽车未来要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还要解决汽车与社会的关系,解决汽车与人的关系。 比如,滴滴布局自动驾驶的消息一出,很多人关心滴滴司机的未来几何,是否会下岗? 对此张博还曾解释过,未来即使技术让一份工作消失,自然也会产生新的工作,例如自动驾驶网约车会催生维修保养,运营,远程监控等职位,“专车、豪华车等服务仍然需要有温度的人类司机。” 还比如在国外,Waymo就多次出现被扔石块、扎轮胎、车辆被逼停等事件。人们对于自动驾驶的接受还需要时间来过渡。 在一个“你会尝试无人驾驶汽车”的网络帖子下面,针对无人车的尝试,部分用户就表示担忧,比如安全问题、事故责任归属、技术成熟度等问题。目前,法律和政策在监管和界定上也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中国针对自动驾驶车辆的监管才刚刚开始。 发展速度、亏损烧钱、安全性等问题,都将是未来自动驾驶商业化路上必然要面对的挑战,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也是影响无人驾驶车落地的一个考量方面。 于滴滴而言,根据“无人驾驶铁三角”的产业结构:由科技公司负责研发无人驾驶技术本身,汽车厂商承接大批量汽车的生产制造,而出行平台则对接用户需求、提供车辆调度软件。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科技公司没有出行牌照、没有网约车牌照,更没有出租车牌照,只能通过合作的模式运营。这其中,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就有很大的优势。 但滴滴能否驶入无人驾驶商业化的中心,同样道路阻且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数,七岁的滴滴或许要考虑清楚,如何打好手中的组合牌。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