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外卖、信息流、电商里的算法,到底有没有价值观?
自从2018年微博网友“信小呆”抽中支付宝“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微博抽奖再次成为商业互动的热门活动。但抽奖算法随后就遭受质疑,王思聪为庆祝IG战队夺冠在微博随机抽113位用户,每人发放一万元现金奖励,抽奖结果也出乎意料。 获奖名单中,有112名女性获奖者和1名男性获奖者,女性获奖者比率是男性的112倍。网友吐槽,“男人与狗,不得抽奖。” 有用户主动测试抽奖算法,将获奖人数设置大于参与人数,发现依然有大量用户无法获奖。这些无法获奖的用户很有可能已经被抽奖算法判断为“机器人”,在未来的任何抽奖活动中都可能都没有了中奖的机会。网友们纷纷开始测算,自己是否为“垃圾用户”,微博的“算法事件”一时满城风雨。 在算法决策的“黑匣子”面前,用户无法了解到算法的决策过程,而只能够了解到结果。 在大数据时代,人类会有越来越多的利益分配与大数据直接相关。谁都不想在竞争中被大数据自动判断为“弱势的竞争者”;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价值被冰冷的程序去无情裁决。如果真让不良算法主宰这一切,人类只会像《黑镜》里描述的那样悲催。当算法开始编写算法,人类将被排斥在圈子之外,任由机器人做决定。 抽奖算法的不公平,更多地曝光了微博现在的另一个困境:活跃用户比例不足。 微博中存在着大量这样的普通用户:他们一天能花好几个小时刷微博,但一个月都发不了几条评论。查阅他们的主页,可能发现他们上次发微博还在几年之前。这样的用户的确在活跃度上还不如垃圾号。 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沉默用户,也和算法推荐机制有着莫大的联系。很多用户发现自己发了原创也很少有人来互动。长期以往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不想互动了,就越来越沉默下去,成为无声的看客。 原本属于大多数用户的资源向大V们倾斜。用户只能刷出50%的微博内容。据微博副总裁曹增辉介绍,微博有将近80%的社交关系集中到了1%的头部用户身上,而在过去的一年,这些头部用户一共增长了63亿粉丝关系,其他上亿的普通用户增长量还不到这个数字的1/3。而很多大V保持住想要的热度,保持一条微博的转发量,就不得不花钱买转发、评论与点赞。买热搜、雇水军,有这些手段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秘密。 在一个本来可以广泛参与的社交软件中,少数群体成为了旁观者,连抽奖活动都与他们无关,而且他们不知道如何消除自己身上的标签。 不想被困在其中,人们只有选择逃离,用这种二元对立的方式去和算法对抗。 近年来,价格歧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出现在众多科技公司的算法中,谷歌的搜索算法将黑人标记为“大猩猩”;微软公司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Tay出乎意料的被“教”成了一个集反犹太人、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于一身的“不良少女”……这些事件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且最终也导致了算法被叫停。 算法有价值观吗? 人们众说纷纭,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大卫·卡尔格认为,只要我们主观上希望拥有不带歧视的算法,我们就能够设计出不带歧视的算法。 不容置疑的是,科技公司以及组织不应该将“带有明显歧视性质的算法”,在不经测试之下应用到现实情景中,算法需要确立一些“基本准则”,比如“机器人永不能伤害人类”,“外卖平台的效益不能建立在牺牲骑手和用户权益基础上”。 算法,或许正在成为我们社会规则的一部分,没有良好逻辑,只会让每一个人都困在其中。 算法给人与信息的关系带来了革命,它既在解放人类,也在创造数字难民。不解决算法的问题,所有人都会困在混沌的规则中,彼此消磨。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张小菲、秦明、高媛璐,均为化名)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