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影响有限 但知识市场剧变暗涌
“付费”是以“减低传播”、“损失粉丝”作为代价,尤其是按前述“知识焦虑市场”的特点,单个用户生命周期其实非常短,且每个用户对于“知识投入预算有限”,一旦选择订阅了某几个平台,必然会减少另外其他平台的支出。 此外,“知识”是创造型商品,它不可能成为一款“按时按量保质”的标准化商品。 创作者的灵感、阅历、新知识吸收率、饮食、状态、甚至其对象当天的脾气都会影响知识商品的质量。 比如,我的工作号推出一篇文章,至少需要7-10天,还需要查阅大量书籍,至于那些日更、隔两三天更新的公众号,知识含金量能否持续实在让人担忧。 下述问题三中会详细谈到这点。 所以,一旦作者知识产出的质量下降,哪怕是维持不变,随着用户的认知提升,将感知到其知识质量下降,此消彼长之下,难堪重负。 因此,付费后将容易加速忠诚老用户的流失,若新用户补充不上来,必然难以持续。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猜测: 此类公众号大部分将在一个时间周期内采取“免费付费同时并存”的方式提供内容。 窃以为,这比“得到”、“开氪”按年费订阅的模式更为合理,更符合知识商品的特殊性(非标准化、智力的不稳定性、用户成长性)。 至于尾部粉丝数不上不下的海量原创型公众号,除了偶尔测试下“付费功能”赚点“用户的尝鲜钱、好奇钱”之外,其他一切该怎样还是怎样在其有限的影响范围内,都不会对大局有太大影响。 由此可见,微信开通付费功能,初期受益最大、但也影响最大的就是那部分知识大V。其次,就是用户,可以更灵活的获得高性价比的知识。 对这类知识大V,通常也是各大知识平台竞争抢夺的稀缺内容生产者们,微信这一举措,能够起到很好的“护城河”作用。 否则在“可见利益”驱动下,这些爷们大量转战其他平台,使公众号沦为二线内容分发平台将极大削弱微信平台的影响力,这是微信最担心的问题。 难道开通付费功能仅仅是微信的一个战略防御行为? 并没那么简单。 无论微信团队自身有没深入考量,我们切忌忘了中国古典哲学“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用户以及其他公众号运营者不可能不对“内容生态链的变化”做出敏感反应。 对于内容受众:当用户们开始尝试订阅付费内容时,别忘了人们内心一个微妙而又重要的心理变化:付费是一种对自我选择的承诺。 也就是说,付费后的公众号会优先占据用户有限的时间资源,付了费后的内容,就是已经“拥有”的内容,不看那就是“损失”了。 因此,用户将愈发不需要那么多的知识型公众号(包括外部知识平台)。 最终的结果就是,非优质内容号、内容分发号将陆续出局。这将在微信平台内进一步肃清用户的信息爆炸感,符合用户利益(也自然符合微信利益)。 当然,休闲娱乐、电商导购类公众号在这一波浪潮中影响甚微,本质上它们竞争的是用户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时间开销,与学习无关。 那么这些不具备付费订阅能力的公众号们会坐以待毙么? 当然不会,怎么办呢?要么强化知识供应链、要么在知识服务方面自我造血,无论是哪种应对策略,都是被微信倒逼着“进步”。结果上,依然符合用户利益。 瞧微信这步棋下的,万无一失。 当然,微信平台上用户的付费习惯尚需要一个时间的培育,短时间内并不会呈现大量用户猛然付费的情况,这次的变革将来得润物细无声。 最后,我们探讨一个其他内容平台最为关注的问题: 公众号开通付费会“倒逼”其他知识平台的大V们“回流”公众号么? 李少加个人观点: 短时间内,不会立刻撬动各大平台获得流量加持的利益既得者。 但对于那些平台们会继续争抢的“准大V”、“尚未成名的优质知识创作者”们,后续显然会优先考虑公众号首发付费内容。 毕竟这样的流量变现直截了当,效率更高。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纯图文内容为主的知识平台,音视频类平台由于差异化暂时不会起直接冲突。 那么这些平台们后续会如何应对挑战? 李少加认为是,知识的逆向定制化服务。此处不再延伸探讨。 综述: 微信公众号开通付费订阅功能: 于广大的求知用户,整体上是利好; 于娱乐休闲类公众号,不在一个维度的竞争,略有影响,短期内影响不大; 于优质原创知识类大号是利好,增加便捷的变现方式,间接提供了更好的内容创作条件,但也对其知识质量无形中施加了“进步”压力; 而对于非原创的知识类(内容分发)大号,迫切需要将改革提上日程了; 对于外部其他知识平台,则可充分利用独立平台的灵活性进行改革,不妨参考下述问题三 对整个知识市场的发育也是正向的,值得肯定 当然,这一切仅是猜测,别说我,就连微信团队内部也无法预估这次付费举措的影响力究竟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知识作为一种商品终将何去何从? 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那个“知识市场”,关于知识,我们到底该怎么定义?知识作为一个商品又该怎么定价? 这是个非常复杂、有趣的问题,下面李少加将阐述自己的一些前沿思考,当然,你拿来与同行们吹吹牛也是可以滴。 我们先看看“知识”的源头——哲学对“知识”的定义: 能够被证实真伪的命题。 这个定义高度精准,但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欠缺可行性。 我们用系统理论大师罗素·艾可夫(Russell L. Ackoff)对知识的定义可能会更接地气一点: 知识是,知道一个系统如何运行,或者,如何让它以我们希望的方式运行。 简而言之: 如果你掌握了“运营”的知识,就是能使产品能尽快的让目标用户认知、使用、习惯起来,并随时纠正运营过程中的失控情况。 如果你掌握了“管理”的知识,就是能针对性的提升企业组织运作效率,最终提升企业投入产出比; 有些人可能会问,这样定义的“知识”市场不是像极了“培训”市场么? 两者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培训市场大部分的成果未必是让用户掌握“知识”而仅仅是能让用户具备特定的“职业资质”。 比如,有些人拿到了高级软件设计师证,但可能连个简单的功能模块都做不好 初衷差异甚大,结果差异就更大了,大部分“培训市场”与“知识市场”完全是两码事。 然而,从本质上来说,世间任何知识,用户都可以自行查阅、学习免费的公共知识进而吸收、实践成自身的知识。 所以知识商品,或者确切的应该说“知识服务”,其提供的价值,归根结底依然是“帮用户压缩学习成本(包括认知及犯错成本)”,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跟一般商品无异。 毕竟,用户不可能为了咬一口小苹果而种下一颗苹果树。 由此,我们能够进一步推导“知识商品”必然具备四个与普通商品迥然不同的特性: 特征一:“价值相对性” 教育一直提倡“因材施教”,这也是“知识商品”面临的最大问题,同一个“商品”对于不同的受众,带来的成效差异可能非常大。 这可不像一般的商品,比如“周黑鸭”,无论是希拉里还是特朗普吃起来,想必味道都不会有很大区别。 “价值相对性”间接导致了一个关键问题: 你应该怎么定价“知识商品”? 比如李少加开一个“运营培训”课程,有五年运营经验的人想听,零基础的大学生也想听,但对他们价格都一样,事实上是有失公允的。 当然,目前业界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但显然这不符合双方利益: 对知识提供方可能会损失一些潜在用户(认为性价比低的用户); 对用户而言要么高价买了某些知识商品,要么又放弃了进一步提升“知识”的机会。 当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这个个性定价的问题。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