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头上的 “共享单车” 是否是一场看不到盈利的 “豪赌”?
以滴滴为例子, 即便前面一直在烧钱,Uber、滴滴依旧还是会从司机的服务费中抽成。而 Uber、滴滴自身并没有购置全部车辆,后期基本都是依靠社会车辆来完成服务。相比购置全部车辆的成本,那些补贴其实并不算高。 而“共享单车”一上来就要自己填单买单车,在办办所在的深圳市,很多地方共享单车的铺盖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密度。
![]()
根据麦肯锡研究报告以及汉能研究数据,目前国内两轮车出行的市场规模在1720亿次,按照客单价1元以及1%的渗透率计算,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为17.2亿元,无论是相比O2O市场的万亿级规模,以及对比当前约10亿美元的共享单车融资额,都是不相协调、并将影响到投资回报速度的。 所以,在冷静过后,投资者必须必须要考虑的一点还是盈利。 可是市场上那么多车,如何盈利呢?最终的正解或许是:“共享单车马上要进入洗牌阶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共享单车的市场规模并无法与投资热度形成匹配。 这场“豪赌”的赢家是谁?或许是摩拜或许是OFO,也可能是一匹黑马。 结语 当然,除了洗牌 也有可能是合并。 巨头合并的例子,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实在太多太多了,前有土豆优酷、美团大众点评,后有滴滴Uber。当年,在团购和网约车都在烧钱到一定程度后难以为继的时候,大众点评、美团,滴滴和Uber都选择了合并。 那么,目前共享单车的两大巨头,摩拜和OFO也会走上这一条“老路”吗? 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沈大旋(公众号:办办学苑),学习更多互联网运营知识,欢迎关注我!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