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明:总结天涯17年,我得出的5个反思
2009 年的时候,中国推出了创业板,这时候有相关人员很希望我们在创业板上市。不到一年,谷歌宣布退出中国,我们顺势提出回购天涯的股份,想把公司的海外架构拆除。当时我是这样考虑的,那时候没有微博,整个互联网最大的网络言论平台就是天涯,影响力很大。 但是与谷歌的漫长谈判阻止了这一美好愿望。你无缘无故地让人退出你的股权,人家肯定不干呀。谈判持续了将近两年,用了三倍溢价做回购。等我们把一切都搞定之后,发现上创业板今非昔比,要排队了。 而此时的天涯已经达不到创业板上市的要求了。券商告诉我,需要有 3000 万- 5000 万的盈利。天涯实在包装不出 3000 万- 5000 万的利润。 后来,也有人不断问我:如果 2008 年天涯赴美上市成功了,今天又会是怎样的? 我的反思 这些年,我做过不少反思: 第一个反思是融资上的迟缓。多年以来,天涯保持了低投入、低产出的运营状态,也因此错过了一些与资本嫁接的动力与机遇。当时天涯名气很大,没有在那时候大规模融资,是一个失误。我们利用自有资金干了 7 年才开始引入外部资本,而很多互联网公司在成立的第一天就有了外来投资。 如果那时候多融点钱,晚一点考虑盈利的问题,我们也许也变成了一家超级公司。但我们没有资本的接入,同时又在做一个大平台战略,让我们有点不上不下,显得很尴尬。 第二个反思是对时机把握的失误。回购谷歌的股份后,我们过早地把VIE架构改成了国内架构,造成国外资本没法投资我们,而境内的人民币基金在那几年对投资中国互联网公司还比较谨慎。 第三个反思是对整个业务不够聚焦,这导致我们迟迟没有在用户流量上有一个大突破。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很多细分领域涌现出很多垂直类巨头。比如,股市论坛这块,出现了东方财富和雪球,他们在分流我们股市论坛的用户。博客和微博的兴起,也吸走了我们大量写手和意见领袖。 第四个反思是人才一直制约着天涯的发展。一直有人建议我们搬离海南。实际上我们在北京有不小的办公室,一度有过双总部的布局,但后来发现在管理效率上不高。我们总是觉得北京太浮躁了,人才流动性大,但却忽略了:核心人员久坐海口,对行业很容易产生不了解。 第五个反思是没有挖掘用户的金矿。天涯上的用户过去累计出了八千多本书,出版社和影视公司都在天涯上找题材,但这和我们几乎没有关系。而且我们也没有留住意见领袖,孔二狗、熊顿、当年明月等诸多超级IP、意见领袖的出走,导致一个热门新闻话题同样可以在微博上大规模形成吐槽热议,草根用户自然随同流失。意见领袖已经拥有了更好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而天涯的发展却没能跟得上他们的成长。 其实这些与我自身的性格关系很大,天涯的基因中非常致命的就是对商业并不敏感甚至有些排斥,这是天涯社区活下来的原因,也是很久都不盈利的主因。但如果没有成熟的赢利模式支撑,网络社区生死难料,更别提保持独立的人文风格。 这些年,我们看到一些同行,比我们光鲜,但突然就不见了,我们经历了这么多挫折却还在场上,是因为我们的根基扎得比较深。海南岛的椰子树,被风刮到快贴近地面了,还能够活下来,天涯也像海南岛的椰子树一样,坚韧,顽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捕手志(ID:ibushouzhi),授权请联系出处,违者必究!捕手志是一家专注优秀投资人的新媒体,经常关注我们你可以获得优秀投资人的创投方法论。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