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下半场:10万亿市场还有哪些千亿赛道?
▲ 含水量较低的品类,出现全国性品牌的时间较早。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发现,含水量对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农产品含水量越低,在生长时受降水这一不稳定自然变量的影响越小,产品生产的稳定性也就越高。 农产品含水量越低,水分活度越低,能繁殖生存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流通的便利性也就越高。当含水量在 15% 以下时,水分活度低于 0.6,细菌无法繁殖。 在品质稳定的规模生产(生产稳定性)的纵轴基础上,我们加入流通便利性这条横轴,形成供应链量产 + 流通的二维图。上文提及的佳沛猕猴桃经由第四象限提升至第一象限,伊利牛奶则经由第四象限提升至第一象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如下判断: 原本生产稳定、流通方便的农产品品类,更容易出现品牌。这一类型的代表是瓜子(「傻子瓜子」)、面粉(「五得利」)、红枣(「好想你」等。在上图中,即体现为第一象限的品类。 原本生产不稳定、但流通相对方便的品类,经由稳定生产,即可形成品牌。即,该品类从第四象限移向第一象限。这一类型的代表是佳沛猕猴桃、褚橙。 原本生产相对稳定、但流通不便的品类,经由提升流通便利性,即可形成品牌。这一类型的代表是伊利牛奶。 成熟的供应链(生产稳定、流通方便)是农产品品类出现品牌的必要条件。 供应链越成熟(即越靠近第一象限),则该农产品品类出现品牌的难易程度越低,品牌出现时间越早。 从投资角度看,投资顺序应沿第一象限向外扩展,即通过技术升级、组织变革使得该品类逐步移向第一象限。 4、农产品品类的市场需求 如果说供应链成熟程度决定了农产品品类能否出现品牌,那么市场需求端则决定了出现品牌的机会或空间有多大。本章,我们将讨论:农产品品类在市场需求端具有怎样的特征,才更容易形成品牌? 假说:品牌成长的速度和天花板的高度诚然与品类自身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性有关。但除此之外,在市场需求端,农产品品类形成品牌的难易程度,更多由这 2 个重要因素决定:产品升级的空间,渠道升级的空间。 4.1 产品升级的空间 决定产品升级的关键,在于产品能否形成认知差异度。这取决于两点:第一,产品本身可差异化的程度;第二,消费者认知和体验方面可差异化的程度。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