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百万亿市场,互联网却如闯迷宫,四处碰壁…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一本财经(ID:yibencaijing)文丨萨伊 这两年,互联网金融几乎切入了所有传统金融的领域。 而唯独一个百万级别的市场,让他们四处碰壁,举步维艰——这就是浩如烟海的票据市场。 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5 年的统计显示,票据累计承兑量已占到全国GDP总量的34.72%。 “中国真正懂票据的人,少之又少”,银承库的CEO王唯东曾说。 百万亿市场,如此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互联网玩家为何会如陷入迷宫中,难寻出路? 01 蓝海市场 占据GDP大头的票据,到底什么来头? 按照《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是以支付为目的的有价证券。 票据分为两种,一种是银行承兑汇票,一种是商业承兑汇票。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大多都是前者。 什么是银行承兑汇票?打个比方,两家企业,A向B进了一批货,双方签订了合同,约定半年后,A付款、B交货。 但A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马上付款给B,便拿着采购合同委托银行,开一张或多张承兑汇票。 因此,票据可以理解为,银行给企业开具的“白条”或“支票”。 对于B来说,如果他急需用钱,可以选择把票卖给另一家银行,或者中介。 当然,提前套现,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会有一定的折价,比如一张 100 万的票据,可能B最终只能拿到 95 万。 说起来容易,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票据,根本无法流通或激活,一直安静地躺在各家企业的保险柜中。 “这对中小企业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果藤金融CEO李春雷对一本财经称,中小企业的票据额度不一,期限不一,承兑行不一,比较零碎,增加了银行办理贴现业务的难度。 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最喜欢做的,就是捡传统金融的“漏”——传统金融眼中的脏活累活,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金沙”。 如此,催生了可以打包小票的票据中介们,同时,也给了互联网金融切入的机会。 最火热的,就是理财类模式。 还是以上面的例子,平台从B企业手中,将这 100 万的票的收过来,就会先从理财用户的手中,将 95 万凑出来,先给B企业。 半年之后,平台再拿着这张票去银行贴现,平台和用户,共同分享这 5 万的利息。 对于B来说,提前兑现,获得了现金流,用于再生产;对于平台和用户来说,获得了利润——如此看来,的确三赢。 除了理财之外,还有很多平台属于“撮合”模式,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接买方和卖方,某种意义上,就是把传统的线下模式,挪到了线上。 而他们的玩法,也还是集中在银行不愿意接单的小额票据领域。 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票据帮助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013 年 11 月上线的金银猫票据贷,据称是“国内第一家运作互联网票据的企业平台”。 此后,入场者逐渐增多,并形成三大派系。 第一派系,就是银行系。例如民生银行的民生易贷、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平安银行的小票通。 银行系打的是银行刚兑的安全牌,相应地其年化收益率是几大派系里最低的。 第二,互联网巨头系,主要有阿里的招财宝、京东的小银票、苏宁及新浪的微财富。 这些平台主要是与票据中介等合作,依靠其流量优势做渠道服务。 第三,第三方创业平台,如金银猫、票据宝、银票网、票据客以及其他兼营票据的P2P平台等。 2014 年,票据行业迎来了集中爆发,票据理财也一度被炒作成“最安全”的理财。 某种程度上,说是“最安全”也合理,因为只要票据是真的,最后付款方是银行,这应该算是稳妥的“刚性兑付”。 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从互联网金融介入票据行业到 2014 年 10 月,已有了 100 多家以票据产品为标的资产的互联网理财平台,它们推出了 3156 多只票据理财产品,累计交易金额超过 550 亿元。 一时间,互联网票据被认为是可以重构银行票据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前景真的一片光明吗? 02 四处碰壁 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没想到两年之后,互联网票据就开始了洗牌和转型潮。 先是巨头的离场。 京东和苏宁的票据业务,曾被很多媒体拿出来比较,谁更有优势。而如今,虽然双方票据业务还在,而声量锐减,再无新的动向曝出。 很多巨头,也悄然抬高了票据的准入门槛,从此前的百元起投改为至少千元起投。 而 2014 年年底互联网票据平台中汇在线的跑路,更是将新浪微财富拉下水,一度被媒体曝出兜底 5000 万,将当年所赚全部赔光。 还有,网易理财原有的网易银票产品,已停止销售。 此外,很多互联网票据平台,也出现了倒闭和转型。 仅一年之后, 100 家平台,便锐减到了 50 余家。 “ 2015 年年底开始行情变冷,票据贴现利率走低,覆盖不了理财平台所需要的高收益,所以互联网票据平台要么陆续倒闭、要么转型了”,一位业内人士对一本财经表示。 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在当时的统计,票据的交易规模只有不到 200 亿元。在百万亿的票据市场的巨大盘子里,这无疑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如此广阔的票据蓝海,互联网票据显然并没有展示出极强的吞噬力。原因何在? 首先是票据市场的动荡。 票据业务与货币政策呈现很强的周期正相关性。即,央妈放水,票据市场流动性便增强。而这两年货币政策从紧后,票据的流动减慢。 而票据的盈利性,又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 在去杠杆的金融大环境之下,票据市场利率一路走低,就连传统票据行业的油水,都在持续萎缩。 2016 年,除年初、年末两个时点暴涨外,票据利率几乎一直呈现单边下滑态势,全年常态票价维持在3.3%以下。 如此低的利率,让互联网玩家哪有操作动力? 而另一方面,网贷行业的震动,也将互联网票据拉下了水。 在早期,票据产品虽然有“刚性兑付”的光环,但劣势也显而易见,收益率偏低。 通常票据的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在4%-8%之间,相比当时动辄12%的网贷行业,竞争力较弱。 所以,不少平台为了培育市场,只得采取补贴打价格战的策略。更有甚者,会采取造假的方式,例如没有真实的票据、贸易关系等,埋下种种风险隐患。 其后,网贷行业的整体洗牌衰落,某种程度上也牵连了互联网票据。 票据客CEO洪其华坦言:“严格来说,票据理财还是网贷的行业,未来还是要按照网贷的需求去整改。” 在一开始,就吃了亏,后来又被行业跌落拉下水——整个互联网票据,都让人觉得生不逢时。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