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怀念《花花公子》?它都没在中国发行过啊!
在创刊号发布一周年后的庆典上,《花花公子》发布了一份报告,显示《花花公子》 多数读者年龄在 20 岁到 34 岁之间,70%多受过高等教育,近63%是商界的职场男性或者即将步入商界的学生,88%拥有汽车,几乎所有读者都定期休假,多数拥有摄影、阅读或音乐等爱好,抽五花八门的烟,喝各种各样的烈酒和啤酒。 《花花公子》由此得出结论,他们的读者是 “热爱美好舒适生活的都市青年”。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没错,这就是当下的我们。在面对财富暴增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消费升级”,从大众主流的跟随转变为小众爱好的身份认可,形形色色的个性网红和自媒体偶像崛起,开始寻求个人化体验的中国新中产。 这就是我们,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虽然在中国并没有正式发行过一本《花花公子》,但今天的我们,却格外怀念它的原因。 3、“我是一个梦想家” 陈可辛曾经拍过一部电影,我们很熟悉的《中国合伙人》。在这部电影里,邓超在到了美国后,给屡屡遭遇拒签的黄晓明寄去了一本杂志,就是《花花公子》。 很明显,《花花公子》就象征着那一代中国人的“美国梦”。 而这个美国梦,就是休·海纳夫造出来的。 在《花花公子》爆火之后,海夫纳立刻以精明的头脑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从最早的俱乐部,到后来的服饰、箱包、影音、传媒等等,而那个我们所熟知的兔子LOGO和娇娆的兔女郎,也随之成为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们对《花花公子》最直接的印象。 但其实,远远不仅于此。 海夫纳付出全美最高的稿酬,招募最优秀的作者为《花花公子》撰写文章。 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毛姆、春上村树…… 这些大名鼎鼎的作者,都曾经为《花花公子》供稿,发布他们的新作品。有一些,甚至在没有名气时就被《花花公子》发掘,登上这个令他们展露头角的舞台。 《花花公子》还采访具有前卫思想的人士,他们的人物专访常常长达7~ 10 个小时,极富深度。 马丁·路德·金、史蒂文·霍金、列侬与小野洋子、拳王阿里,甚至还有乔布斯和比尔·盖茨, 都曾在《花花公子》上发表过他们划时代的见解和观点。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