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劫波,兄弟还在,五个男人的千亿网文江湖
收费制度实施一年后,起点中文网已经拥有注册会员 100 万人,作者团队达 2 万人,月均盈利额超 10 万元。 有历史突破意义的是,由“起点”提出的“VIP收费制度”和作家分成模式,由此成为网络文学商业模式的奠基石。 也就是这个过程中,善于掌控大局的吴文辉逐步成为团队核心。 “起点”团队一战成名。其他网站傻了眼,只能跟在后边纷纷效仿。 但直到此时, 5 位创始人还未见面。 如雪片般飞来的汇款单已有每月 30 万进账。 是时候认真考虑“起点”的出路了。 2004 年情人节,“网恋创业 5 人组”终于迎来首次会面。眼前的局面“并非乐观”: 其他网站都在奋力追赶,自身资金和资源不足也限制着“起点”的发展。 独立发展虽然自由,但吴文辉判断,此时“起点”迫切需要的是资源支持,需要更高的发展平台形成壁垒。那就只有“背靠大树”。 最终,他们选择了当时风头正劲的盛大。 2004 年 10 月,“起点”中文网以 200 万美元的价格被盛大收购,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五巨头纷纷辞去原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新’起点”,开始了“面对面”并肩作战。 成也盛大,败也盛大 盛大的参与,让起点中文网掌握了胜出的关键——渠道。 有电脑的地方,就有盛大点卡。渠道优势,加之支付方便,又有盛大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做保障,愿意买“起点”VIP会员的人越来越多。 愿意掏钱的读者多了,作者自然大量涌入。 资源像雪球一样滚起来。几个月内,“起点”便拥有业内90%的作者及读者资源,其他网站只能“望其兴叹”。 网络文学江湖的争斗,无非就是“资源争夺战”。谁拥有越多优质作者资源,谁就占领行业高地。 早期经历过作者流失的“起点”团队太了解其重要性了。吃一堑长一智,这次他们要乘胜巩固优势。于是刚刚被收购的“起点”团队,顶着压力提出作家福利计划——只要稿费不满一定标准,由网站补贴到固定数额。 乍一看盛大成了“冤大头”,这分明是个烧钱的主意,太坑了。但作家出身的林庭锋力争推行,他明白作家们的痛点,自然也知道如何将他们抱团。 确实奏效,很多网络作家都表示,钱倒其次,温暖他们的是“起点”团队的态度和决心。 这是“起点”团队特有的“侠气道义”,他们就从草根中来,也能融回草根里去。 在这之后,“起点”趁热巩固作家生态,继续推出激励、保障等一系列举措。 2006 年“起点”又出“白金作家制度”,誓要打造顶级写手。 ▲起点白金作家长居榜单前三 这个重磅一推,催生了一批以唐家三少为代表、年入百万的网络写手。巅峰时期,网络TOP50 作品,均出自起点中文网。网络最知名的作家,多数来自“起点”团队的挖掘培养。 作者、读者相互成就,凝聚成了相对稳固的圈子。盛大也从中获得不少甜头。 比如,一般网游的推广费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鬼吹灯》的网游却给盛大省下了这笔钱。原因是,多达上亿人次读者从“起点”平台上知道这部小说。 盛大让“起点”迎来发展高潮,“起点”也为盛大不断捞金。盛大文学全年盈利略超 1 亿,“起点”就占了 7000 万。 可“蜜月期”一过,“起点”团队和盛大分歧频起。 草莽出身、凭道义闯天下的“起点”团队在网文江湖里太如鱼得水,但却与盛大的文化格格不入。公司发展需要职业化的经理人,而不是热血的一呼百应者。 当江湖班子屡次对抗盛大的集团意志,隔阂心隙也就越来越深。 在吴文辉眼里,盛大文学的运营者不懂网络文学,也不知道如何利用现有的优势。对抗最为强烈的一次,是盛大文学收回所有旗下子公司无线、版权运营方面的权利,吴文辉和团队再一次站在了集团的对立面。 胳膊拧不过大腿,在这场权限上收的运动之后,“起点”成了“笼中猛兽”。 2012 年的某个深夜,吴文辉和商学松坐在上海浦东河畔的一条船上。他们回忆起创业时的迷茫与雄心,感叹行业的大潮涌起。 眼看着诸多竞争者意欲崛起,以目前“起点”的规模还能奋力压制,但浪潮之巅即将来袭,他们不想、也不能错过这机会。 拼了,做最后一次挣扎。 2013 年 3 月,轰动业内的“‘起点’创始团队集体出走”事件爆发,核心团队 20 多人向盛大集体递交了辞呈。 本想以“逼宫”换取更大发展,可是反抗的次数多了,陈天桥也疲了。几乎没有犹豫,盛大“成全”了他们的离开。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