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画像角度分析:心理学产品还有机会吗?
目前传统的问答领域以知乎为典型案例,平台就是靠提供B-4类服务起家的,后期从专家到准专家的过渡,也是在用牺牲质量换区数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的。而纯粹提供B-3类服务的如百度知道,就几乎从来没有真正的建立起影响力。 而对于心理学服务平台来说,B-3类服务就基本不用考虑了,因为我们在讨论的本身就是一个垂直而需要专业性的领域。 对于B-4类服务来说,目前市场上提供此类服务的平台可能都认为这种服务是必要的补充,但是却也不那么重要,存在即可,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产品市场匹配不痛不痒,一些平台上这种服务反而成了B-1类服务提供者直接的引流工具。 其实情感类,情绪类,成长类的服务需求场景本身,就是生活或成长中一些共同内核在不同场景下的外在演绎,所以是不是可以通过自动化或者信息社群的方式建立这种产品服务。 商业模式这里真正有建立有效商业模式的也就是B-1类,让用户以看似不太多的付出收获对应的服务。但是这里最大的隐患是服务质量,一方面降低服务质量是这类服务的模式基础,另一方面是服务质量没法管控,对于服务型产品来说,这个隐患是限制市场不断扩张的核心要素。 三、病态,主观意识到异常状态,寻求专业帮助目前主要两家:简单心理和壹心理。 产品市场匹配简单心理:从建立初期,就明确了目标用户,明确了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底线,这也就意味着从开始就有着极高的产品市场匹配,然后利用在C类用户群中建立的口碑向上辐射B类用户。但是因为精准,有效触达用户群其实不大。 壹心理:从A类用户切入,建立B类服务,然后升级到C类服务,和简单心理完全相反的路线,这也就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目标用户转化漏斗,用户规模一定大于简单心理,但是用户质量和用户服务质量承受力(包含价格等因素)可能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平台服务升级。 商业模式目前平台存在的价值是输送流量,撮合交易,平台的盈利模式是基于撮合交易收取分成。 这里有几大隐患:
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隐患,各平台一定都有建立完善的关系和过程管理机制,而对于第三类,目前各家也都已经在建立自有咨询师培训计划。 目前对于心理咨询来说,平台还能够有极大地话语权,因为潜在的目标用户还需要依赖平台寻找服务,咨询师也需要平台的品牌号召力来获取用户。 但其实心理咨询的供需是极其不平衡的,一旦平台撮合交易的规模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供小于需的咨询师就会反过来掌握主动权,到那时候,平台反而处于被动,可能这才是各平台自己培养咨询师的根本原因吧。 《第四消费时代》里,关于日本社会民众精神病态的描述,让我仿佛看到了明日的国内大众。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