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创业者:月播放量15亿,曾见证行业从0到爆发
2、提前布局 我是被行业推动去创业的,每个阶段都踩到了点上。公司一成立,PGC就受到重视。然后拿到天使投资,就开始大力发展业务,争取在每个节点提前3- 6 个月布局。 2016 年下半年,我们开始了对MCN的探索:利用之前积累的对内容方面的一些创作、运营和商业化的优势,与各个垂直领域内的头部红人签约,进行内容管理、品牌包装和商业化。 今年 9 月,我们推出了服务品牌“贝壳视频”,意在把短视频红人孵化成珍珠。目前旗下有 30 多个短视频IP,粉丝量超过 5000 万。每月短视频产量超过 300 条,每月全网播放量超过 15 亿,在MCN的各类榜单稳定在前三。 在我看来,未来越细分的领域越有商业价值,越容易被外界接受。比如我们以前推动漫、手办达人时非常困难,因为受众比较少。 但现在随着产品技术的成熟,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手办达人就不再被排斥在外。同时手办达人的市场空间很大,未来向好,竞争相对小。而像美食这种大的市场渐趋饱和,竞争十分激烈。 去年大家热衷讨论短视频的变现方式,包括边看边买、粉丝经济、互联付费、知识付费、广告、电商等等,但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 我们目前的变现方式有两种:其中广告占比60%以上,电商占比30%多。未来1- 2 年内,广告可能还会是短视频主要的变现方式,因为它简单、直接,客单价及毛利较高。 3、看穿本质 2016 年短视频行业火热,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爆发、洗牌、短视频+。 关于爆发: 从 2016 年至今,短视频迎来风口,成为全民化、社会化的工具。但是,市场也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平台端大力补贴做短视频战略,但是它们再难从中筛选真正优质的内容。同时,平台与几千上万个创作团队对接起来产生大量的沟通成本。 不同于几年前的红利期(那时一个人可以同时对接几个平台),现在全网有上百个平台,创作者面临三大问题:专业化、团队化和商业化。 专业化包括专业化运营、专业化发行,甚至专业化变现。一般的创作者很难做到。 团队化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个大问题,一个人自己干还好,一旦组建5- 10 人的团队,面临的就是整体亏损。 在商业化层面,很多品牌广告主并不知道哪些红人更契合自己的品牌。 关于洗牌: 我们发现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不适应发展节奏而被淘汰掉,越来越多腰部以下的内容公司生存艰难,甚至就连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头部公司也没有站住脚跟。经过一轮优胜劣汰,我们会发现真正以内容胜出的品牌。 关于短视频+: 前面两者是现象,短视频+则是趋势。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