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依据什么理论
“有些IT厂商为了扶持合作伙伴,简直是做到极致了。甚至从资本扶持、返点力度和培训几个角度入手,就差动手开新公司了。”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早期芯片和传感器的小厂商被纳入到一个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物联网“生态圈”,在某个“带头大哥”的带领下,一众“小弟”也向着物联网再次出发。 三个老问题 “我国物联网该怎么发展,要看物联网的短板是什么,也就是这个生态体系中最缺少的是什么,而不是看擅长什么,这就是‘ 木桶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看,我国物联网生态圈仍旧是核心技术缺失、标准不统一,以及安全问题。”午分析师说。 客观地说,在任何新技术或新产业出现之后的几年内,这三个问题都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不过由于物联网被产业寄予了更多的希望,所以这些问题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首先,在技术层面,不久前,中国RFID产业联盟理事长、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琪指出,我国智能传感器及网络化应用距离国际差距较大,很多传感器还是使用国外产品。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自动感知技术、自动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很多核心技术都存在着尚未突破的瓶颈,这直接导致了后续的应用问题——短期内成本仍降不下来,从而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实际应用。 第二,是标准问题。自从有了物联网概念之后,关于标准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各种各样的标准化组织都在从自己所在的领域诠释着物联网。由于物联网会被应用在生活各个方面,应用场景千变万化,所以要真正建立标准,既要符合实际,也要协调各个组织的利益关系,更需要从顶层架构入手。 最后是安全问题。近日的“棱镜事件”再次给我国信息安全产业敲响了警钟。安全在大数据时代尤为突出。如果真要实现物联社会,各类传感器均能采集、处理和存储数据的话,如何保障这些数据的安全性?如何在先进的技术和安全之间寻找到平衡 之所以重提这三个不算新鲜的问题,目的在于再次提醒产业注意:如果在核心问题上悬而不决,必然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