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这场持久战 该怎么打?
发布时间:2020-07-07 23:19:05 所属栏目:资本 来源:安防展览网
导读:【 时事聚焦】导读:6月27日,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用户可通过滴滴APP线上报名,审核通过后,将能在上海自动驾驶测试路段,免费呼叫自动驾驶车辆进行试乘体验。 如果说,前几年全球自动驾驶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近两年在各国政策推
【 时事聚焦】 导读:6月27日,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用户可通过滴滴APP线上报名,审核通过后,将能在上海自动驾驶测试路段,免费呼叫自动驾驶车辆进行试乘体验。 如果说,前几年全球自动驾驶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近两年在各国政策推动之下,自动驾驶相关前沿技术不断进步,随着应用场景的展开,自动驾驶时代已经愈行愈近。这项技术从运用到实现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已经呼之欲出,但也并非仅一步之遥。 目前,关于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报道越来越多,多国也已经开始进入实际测试阶段。 比如,德国首都柏林拥有世界首条自动驾驶市中心实测路段;福特已经在迈阿密、底特律、华盛顿特区、匹兹堡、加州帕洛阿尔托和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多处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北京则刚刚宣布百度Apollo Park正式建造完成,这是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应用测试基地;高德与国内自动驾驶代表性企业合作推出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分别面向上海和广东公众开放体验。 但从以上报道也可以发现,大家基本还停留在自动驾驶的测试阶段,而从测试到商业化运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测试路段和现实中的道路仍有很大区别。测试区域与路段通常是搭载着各种智能公路的基础设施,需要全覆盖无线通信网络、监测系统等,为自动驾驶提供信息支持。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高性能计算、新能源充电等技术都将集成其中,加以体现。 其次,在结构化、封闭化道路上测试驾驶成功并不一定能保证在开放的、复杂的场景中成功。有明确的背景、特定任务、需要辅助性驾驶的无人驾驶正在走向成熟,但是要实现完全自主的无人化驾驶仍有不少挑战,需要前沿技术本身及其跨界融合走向成熟。同样,从载货场景过渡到最后的载人商用,也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目前,在结构化、封闭化道路上的驾驶成功并不一定能保证在开放的、复杂的场景中成功;有明确的背景、特定任务、需要辅助性驾驶的无人驾驶正在走向成熟,但是要实现完全自主的无人化驾驶仍有不少挑战,需要前沿技术本身及其跨界融合走向成熟。同样,从载货场景过渡到最后的载人商用,也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自动驾驶时代正加速到来。但在加速的同时,我们该如何打造更加安全的自动驾驶汽车呢?
为充分利用好研发资金,提高研发速度,各传统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出行服务公司及初创公司也纷纷联手合作。比如,德国大众对Argo AI投资26亿美元,和福特分摊自动驾驶开发费用;Waymo和沃尔沃汽车公司宣布,作为新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一部分,两家公司统一开发一款用于叫车服务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国内,北汽集团则和滴滴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签约,将共同研发高级别自动驾驶定制车型... 对于定位清晰的科技企业而言,主动寻找志同道合的车企,尽早开展合作,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传感器、芯片、算法、汽车工程...自动驾驶的出现使得传统汽车产业链变得更加复杂、却更有生机。当然,合作只是入场,抱团之后也有分手的案例,只有深入的绑定合作,走下去的可能性才更高。 对于一辆真正量产级的自动驾驶汽车,一家企业的努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势必要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团队来协同打造。
当然,道路测试规范是有了,笔者更期待政府能在产业处于萌芽状态时制定更加严苛的交通法律法规,将不必要的自动驾驶安全事故扼杀于摇篮。比如,对于制造商而言,不得过分宣传其自动驾驶技术,往往事故可能因人们过于信赖而起;对于驾驶员应该有相应的驾驶培训,毕竟学员在驾校学车时,没有哪个教练敢让你放手驾驶。 未来,也希望中国的自动驾驶能够更加安全、更加规范的加速成长。 结语:自动驾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于入场的玩家来说,没有太多选择,拼劲全力、赢下这场战争是唯一选择。但比决心更重要的是,玩家的选择、勇气、效率与执行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本文依据经济参考报、科技日报、马拉车市、高工智能汽车、希迪智驾、新华网等相关报道编辑整理)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