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陈秋:预计今年成交额破万亿 明年包裹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从去年开始,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用户会持续频繁地以“进口”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尤其是进口的母婴产品和进口的美妆产品。为了匹配、满足这样的需求,我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之后,在今年4月正式上线了全球购,并把它放在了一级入口的位置。 到目前为止,全球购一共上线6个月的时间,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我们月均GMV的环比是超过了100%,每个月都是翻倍地往上增长,尤其是母婴、美妆,月均的环比在200%以上。 过去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已经跟全球超过600个一线品牌和保税供应链达成了深度的战略合作。不过,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相较于消费者旺盛的需求,这些供给量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非常希望借助进博会这样难得的机会,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供给水平。所以,今年进博会期间,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动作,包括与绿地国际合作、与东方国际合作,通过他们,引入一些国际品牌。 另外,我们联合外高桥保税区和中国邮政推出了进博宝,进博宝就是一个帮助国际品牌打造一站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解决方案,通过进博宝,这些国际品牌可以以最快的方式、最低成本迅速地落地,去拥抱我们的5亿新消费人群。 除了进博宝,我们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还会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出来,也会及时跟大家汇报。 对于全球购这块的业务,我们也提了一个目标,就是说,未来3年里,我们希望引入1万个海外的顶尖品牌,培育100个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的进口品牌,全球购的年交易额达到2000亿。 在不断提出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做动作的同时,我们也在持续思考一些问题,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什么相关的需求会这么旺盛?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 首先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座的各位可能也很清楚,就是中国商品的有效供给率还是非常不足的,整体上看来我们的产能过剩,但是很多的消费者实际上没有办法找到匹配他们需求的产品,很多消费者没办法找到他们满意的、信赖的品牌,所以导致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另外一个浅层次的原因就是价值,出于部分行业的定价歧视等等因素,很多进口品牌在国外购买的价格,比国内要便宜很多,即便算上邮费,消费者通过海外这个渠道来买还是合算的。 所以我们做了两个动作,第一个是价格因素,拼多多从创立以来,价格一直都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一直践行的都是同品最低价的策略,在全球购这项业务上,我们同样希望坚持这项策略,我们希望每一个类目、每一个SKU都能打造全球最低价。 如果国际品牌商入驻我们全球购、我们的多多国际,我们可以保证它赢在起跑线上: 一方面我们不收取佣金,支付手续费也只有0.6%,实际上这个支付手续也不是交给拼多多的,是交给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然后就是我们帮助它实现最低的供应链成本;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为这些产品提供大量的免费资源、流量,而不是要求他们必须购买昂贵的流量才能让消费者看到他们。 另外一方面,我们官方会对这些产品实施百亿补贴,我们希望让我们这个平台的这些跨境商品能够实现全球最低价,通过价格来促进消费回流。 帮助制造企业培育1000个新品牌 除了价格的因素之外,我们还在持续思考的就是深层次的问题。 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方面,低价低质的商品在市场上是大量存在的,平价高质的商品是普遍稀缺的,有设计感、品质感的品牌、商品是普遍稀缺的。市场上存在大量50分的商品,同时有一部分90分的商品,但中间存在大量的空白。很多消费者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商品,这就导致:一方面高收入群体找不到合适的商品,导致消费外流等现象明显,我们的消费者可能每年在境外支出要接近1万亿人民币;另外一方面,中低收入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趋势?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结构?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制造企业不能够生产出这样的商品吗?实际上不是的。经过过去30年的发展,我们中国的很多制造企业,不仅有很强的生产制造能力,同时还具备了很强的设计能力。实际上我们购买的很多进口商品,它本身就是由中国的这些制造企业设计、生产的,然后运出去、再回来,经历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 目前的问题就在于,这些制造企业是没有办法直接对接消费者的,他们缺乏营销和行销能力,而且建立品牌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还不太好产生很好的效果。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是因为零售传统的思维就是人、货、场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国一开始是缺少货,所以90年代之前,谁能把货生产出来,谁就能迅速地脱颖而出。从那之后,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有到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到今天,都是渠道占据主导思维,我们所有的零售体系一直都是强渠道思维。 最开始是沃尔马决定了哪些国际品牌可以最早进入中国,到现在依旧是电商平台决定了哪些品牌可以分得最多的流量,哪些品牌可以更多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所以,一直都是渠道决定了品牌、渠道决定了生产、渠道决定了人。 实际上,像这样的一套架构已经不太匹配中国目前的消费趋势,我们认为,中国的消费,现在已经有能力去驱动建立一套由人发起的,由人的需求、人的意志来决定生产什么样的品牌,通过产品的规模化来建立品牌认知,然后形成品牌形象。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相关的趋势,比如说原来都是强渠道,现在出现了很多网红带货、种草等等的,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意见领袖为主体的这样一些模式。 我们相信,以后随着货品分发方式的变化,人最终会成为一个单独的颗粒度,来塑造一套全新的品牌模式。 就像信息分发一样,以前可能必须要通过电视或者是报刊、杂志才能了解新闻,现在可能发一个朋友圈也可以成为新闻,甚至不是专业的媒体从业者,他也能成为新闻原发。这样的一种情况,虽然有利有弊,但是整体上已经是利大于弊的,因为它非常有效地推动了信息的产生和分享。 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尝试,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在去年的12月底推出了新品牌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中国的制造企业培育1000个新品牌。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