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京年过七旬再创业:不做芯片代工做芯片产品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原标题:专访张汝京(上)|从中芯国际到芯恩,他一直在创业)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爱国是要付出代价的。”张汝京对着我说了好几遍。 他穿着芯恩的工装外套,以夹杂着英文专有名词和略带台湾口音的普通话在办公室和我对谈了两个小时。 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是年过七旬的张汝京再一次的创业。此前,他已经在中国大陆建起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中芯国际、大硅片研发生产企业新昇半导体,这两次创业使他注定要在中国的工业史上留名。 2018年5月18日,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汝京在开工仪式上致辞。 IC资料图 但张汝京还想要再填补一个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空白——建起一家先进的IDM企业。 青岛黄岛的5月上旬,正是季节交替,这里的天气就好像是现实的隐喻。 海上吹来的风还带着料峭,但正午的太阳会消解寒意。对张汝京来说,创业挫折也不过是生命中的涟漪,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不足为惧。 一 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以一纸公告宣布其主要创始人张汝京的离开。 2000年的炙热夏天,中芯国际在上海张江打下第一根桩,经历飞速扩张和技术升级,到2009年已在上海、天津、北京、深圳拥有多座晶圆代工厂,并托管经营成都成芯和武汉新芯的生产线,芯片加工技术从最初的0.35微米推进至45纳米。 在国外“瓦森纳协议”的捆绑,以及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中国大陆的集成电路产业走得步履蹒跚,“908”和“909”两个“中国芯”工程均陷入困忧中。 从建设之初便确立独立性、国际化路线的中芯国际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再度证明了张汝京的运营能力。 但他告诉我,离开中芯国际是他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落”。因为台积电发起的专利官司,他的离职是双方达成和解的条件之一。 “我们的工程师犯了错,我不知道。一查,真的做了不该做的,那还有什么好打的?就和解,和解的条件是要我离开。”张汝京说。 此时距离他回国做事,已过去12年。 在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之间,张汝京走了一个循环。他的创业之路,也和三地缠绕纠葛。 1948年,张汝京在江苏南京出生,次年1月随父母迁居台湾。他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炼钢专家。 上世纪30年代,张汝京的父亲张锡伦从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焦作工学院毕业,随后进入上海的一家炼钢厂工作。 中芯国际创始团队核心成员谢志峰在《芯事》一书中写道,抗战爆发后,张锡伦随着上海工业的西迁到了重庆,其所工作的炼钢厂被编入了兵工厂。战火中,张锡伦先生指挥炼钢,刘佩金女士(张汝京的母亲)钻研火药,为前方源源不断地输送抗战物资。 1970年,张汝京从台湾大学毕业,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又留学美国,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大学的工程科学硕士和南卫理公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张汝京的爱国情结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播种、成长。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他听从父亲的嘱咐要回大陆建厂,一直寻找时机。 二 1977年,29岁的张汝京入职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TI),没多久就加入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集成电路的发明人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的团队。 他从研发工程师做起,经历8年的研发职业生涯后开始负责运营,成功主持了TI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和中国台湾地区10座半导体工厂的建设和运营,成了名副其实的“建厂高手”。 多年后,张汝京谈起,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喜欢呆在工厂里,看工人工作,学习动手做,他喜欢里面的生活。 张汝京很早就有到大陆建设集成电路制造工厂的想法。 《芯事》披露,1989年,TI在多重评估后决定在中国台湾建厂,当时张汝京便想招聘大陆的工程师到台湾培训,以便未来建厂时解决人才难题。由于台湾当局不允许,张汝京只能作罢。 1992年至1994年,张汝京在新加坡建设芯片厂,在得到新加坡政府允许后,他们在大陆前后招聘了约300人加入TECH新加坡工厂,后来中芯国际成立时有数十人追随他到上海投身建设。 1995年,他受老领导邵子凡博士的委托回到大陆作演讲。了解到贵州地区的贫困学生状况后,他在贵州正安县碧峰乡捐赠了平生第一所希望小学,此后又陆续在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地捐赠了约20所希望小学。 1997年,张汝京申请从TI提前退休,这是他归国创业的起点。 他先是到无锡参与华润上华(原名华晶上华)的建设。 华润上华开中国大陆晶圆代工模式先河,同样从美国学成归国的台籍人士陈正宇博士是华润上华的董事长。张汝京担任首任总经理,并带领一个团队开发0.5微米芯片产品。 作为“908工程”代表作的无锡华晶一直未能实现良性发展,最终由香港上华半导体对其重组,这才有了陈正宇和张汝京的合作。 这次尝试十分短暂。 “快要成功的时候,大概是1998年2月初的一个晚上,中华开发的好朋友打电话过来说,‘Richard(张汝京的英文名),你要马上回来,李登辉开始要罚中华开发了。’”张汝京回忆。 1996年获得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台独”倾向其时正逐渐显露。 当时,张汝京身兼台湾中华开发的员工和华润上华总经理,他不得不回到台湾,转而参与中华开发投资的世大半导体的建设。 三 2000年,成立仅3年的世大半导体实现盈利,作为总经理的张汝京和他们的团队功不可没。 此时的世大也迎来了台湾两家更资深的半导体工厂——台积电和联华电子的竞购,最终以50亿美元作价卖给了台积电。这一并购更加稳固了台积电作为台湾第一代工厂的地位。 张汝京请我一定要帮他澄清一件事情。在诸多报道中,这次并购被认为是在完全没有知会他的情况下完成,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从头到尾参与了并购的讨论。联电、台积电几次派人来做尽职调查,我跟他们谈,合并以后让我们到大陆来设厂,他们好像都比较支持,我是支持并购的。”张汝京说。 只是商定并购价格时他没有参与,时任中华开发总经理胡定吾负责了和对方的谈判。 这次并购是张汝京和张忠谋的第二次交集。 在TI,张忠谋曾是张汝京的大老板。1958年入职TI的张忠谋,经过十余年奋斗成为公司的第三号人物。1987年,已是台湾工研院院长的张忠谋创办以晶圆代工模式著称的台积电。 张汝京说,并购完成后,他向张忠谋先生提出让他到大陆去,后者没有表态。 彼时,一些想要到大陆去做事的半导体业内人士都受到了台湾当局的限制。 张汝京心想,等李登辉下台,或许还要等陈水扁下台(陈水扁在2000年赢得大选,5月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那得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去大陆?于是他卖掉台积电的股票,决定先行北上。 2000年4月,他带着300多位来自台湾和100多位来自美欧日韩等地的人才团队,加上陈立武先生、徐大麟博士等投资人的支持,与王阳元院士等人创办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趁着行业低谷期,张汝京充分利用其资源和优势,购入大量低价二手设备,布置了3条8寸产线。 2003年中芯国际第二次募资后,张汝京一方面在北京投资建设12英寸晶圆厂,一方面以低价购入摩托罗拉在天津的8英寸工厂。 不到四年时间,中芯国际拥有了4个8英寸厂、1个12英寸厂,速度史无前例。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