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从1983到2017,我的幸运与遗憾
会后,《纽约时报》派记者JohnMarkoff来到匹兹堡对我作了采访,文章发表于 1988 年 7 月 6 日,占了科技版首页的整个半版。在这篇文章里,马可奥夫大力报道了我的论文的突破。当时,我只觉得在和一个和蔼可亲的记者聊天,事后,我才知道这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著名记者,三次提名普利策奖,并在斯坦福兼教。 这是 1988 年,《纽约时报》对我博士论文的报道 后来,《商业周刊》把我的发明选为 1988 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年仅 26 岁初出茅庐的我,第一次亮相就获得这样的成功,让我感到很幸运,也让我有了继续向科技高峰攀爬的动力。 而我也因此拿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这离我 1983 年入学只有 4 年半的时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院,同学们平均 6 年以上才能拿到博士学位,我用这么短的时间拿到博士学位,是一项新的纪录。 我也因此破格留校,成为一名 26 岁的助理教授。 4 遗憾的是,虽然我找到了方向和基本方法,但以当时的数据量级和计算水平,语音AI研究很难有商业化机会。我最终还是离开科研界,进入商界,用产品改变世界。 30 年过了,AI发展的土壤终于肥沃起来。 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来的大数据、高效的计算机运算能力等条件都齐备了。科研人员需要的数据集不再那么难以触碰,只是需要有人牵头让更多的公司参与进来。这在 30 多年前,我还是一个AI科研人员的时代,能接触到真实世界里如此海量的数据,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当年受惠于瑞迪教授的帮助和指导,今天也非常希望能给更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创造研究机会和条件。 所以,昨天创新工场、搜狗、今日头条联合发起“AI Challenger 全球AI挑战赛”。三家公司分别投入大量资金、也拿出千万量级高质量开放数据集与宝贵GPU资源。 同时,我也倡导商界和科研界能采用大量的数据和标准的测试方法,也欢迎更多的数据公司能够参与到这个平台里。 希望我们推出的Challenger.ai,可以帮助到中国AI人才成长。 在我看来,这次AIChallenger绝对不只是一个活动,也绝对不只是一个奖金 200 万、年底就结束的竞赛,这是推进中国AI人才成长的重大催化剂。 希望 3 年或 5 年后,我们再来回顾这一段时光,我们发现中美AI人才之间没有落差了,还能想到AI Challenger在这样重大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小小角,我就感到这一切都有价值。 欢迎大家登录大赛官网Challenger.ai,获取信息并报名。关于这场大赛的具体信息可点击文末的链接了解(要在电脑页面上才能报名哦)。 你们可能无法想象,我有多么羡慕你们,生活在数据爆炸的时代,有人提供数据和奖金池,让有才华的人一展拳脚。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