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让你掌握响应式编程,并入门Reactor
那就开始建立对应关系。因为“反应”是一系列行为动作,所以应该和“执行逻辑”对应。那“变化”只能和“数据”对应,其实这是对的,“数据”由不可用到可用,本身就是发生了一个“变化”。 这个对应关系建立的很完美,但是逻辑顺序却完全冲突。响应式是由变化主导反应,这很好理解,我都没有变化,你无须做出反应。同步阻塞是由执行逻辑主导数据,这也很好理解,我代码都没执行呢,根本不需要数据。 可见,它们的对应关系非常完美,但主导顺序完全相反,这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有价值的发现。 因为我们只需把同步阻塞倒过来,就是实现响应式的大致方向。这样的推理貌似是对的,但实际当中是这样的吗?嗯,是这样的。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扭转思维。原来以逻辑代码执行作为主线,数据作为参与者。现在以数据作为主线,逻辑代码执行作为参与者。说的再白一些,原来是数据传递到逻辑代码里,现在是逻辑代码传递到数据里。 有人也许会问,逻辑代码怎么传递?哈哈,Lambda表达式呀,函数式编程呀。 想象一下,有一个长长的管子,里面的水一直在流。 如果你想让水变成橙色的,只需在管子上开个口,加装一个可以持续投放橙色染料的装置,结果流经它的水都变成橙色的了。 如果你想让橙色的水变甜的话,只需在后面的管子上开个口,加装一个可以持续投放白糖的装置,结果流经它的水都变成甜的了。 同理,可以在后面继续加装投放柠檬酸的装置,让水变酸,在后面继续加装压入二氧化碳的装置,让水带气泡。 最后发现,自来水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变成了芬达。 如果把水流看作是数据流,把投放装置看作是逻辑代码,就变成了,数据先流入第一个逻辑代码,处理后再流入第二个逻辑代码,依次流下去直至结束。 这就是以数据作为主线,逻辑代码只是参与者,同时它也是Reactor实现响应式编程的原理,Spring官方使用的响应式类库就是Reactor。 其中,“以数据为主线”和“在变化时通知处理者”这两个功能Reactor库都已经实现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变化做出反应”,即插入逻辑代码。 Reactor入门 在Reactor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类,就是Mono和Flux,它们都是数据源,在它们内部都已经实现了“以数据为主线”和“在变化时通知处理者”这两个功能,而且还提供了方法让我们来插入逻辑代码用于“对变化做出反应”。 Mono表示0个或1个数据,Flux表示0到多个数据。先从简单的Mono开始。 设计一个简单的示例,首先创建一个数据源,只包含一个数据10,第一个处理就是加1,第二个处理就是奇偶性过滤,第三个处理就是把这个数据消费掉,然后就结束了。 为了清楚地看出来主线程执行的是哪些代码,工作线程执行的是哪些代码,特意打印了很多信息。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