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发展期已远,蜻蜓、荔枝、喜马拉雅们下一个增长点何在?
同样于2013年上线的荔枝,与前两者相比,则显得十分“任性”了——在“拼钱”的行业趋势下,果断转型,退出了FM战场。荔枝靠着文艺、清新的标签吸引了一批死忠粉,虽然借此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也限制了荔枝的发展,无法进行大的改变,只能走小众化道路。而其坚持的“UGG”道路对于电台而言,反成掣肘,内容无法保质使得平台后续力不足,渐渐落后于同业竞争者。于是,在今年1月完成融资的同时,正式更名为“荔枝”,将主战场转移到语音直播,退出了FM的战场。同时,根据荔枝CEO赖弈龙的透露,荔枝语音直播自2016年10月上线以来到今年一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有了月收入近1亿的成果,并且已经形成规模化经营。 除此之外,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的陪伴类音频如十点读书、夜听等,以特定群体如中小学生、妇女等为目标创设的产品不断涌现,而以懒人听书为代表的垂直类产品和网易、腾讯等企业推出的音频类App也相继得到融资,有声市场一片繁荣。但这繁荣的背后,却面临着大企业即将“近身肉搏”、小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的巨大问题。 行业面临巨大变动,有声平台如何扛过“寒冬”? 在2012-2018年,国内有声阅读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其中2016年至2018年是有声阅读市场发展最快的三年。根据大数据显示,2017年预计有声阅读市场规模31亿元,但2018年4月发布的《2017年度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2017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达到40.6亿元,同比增长39.7%,该数据大大超过市场之前31亿元的预期。 市场的飞速发展带动有声平台的生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有声平台使市场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最令人瞩目的便是行业两巨头喜马拉雅FM与蜻蜓FM的同质化竞争。一个主推UGC一个主推PGC,二者从上线伊始就是激烈的竞争关系。融资十亿的蜻蜓FM至今未有盈利,行业规模完善的喜马拉雅FM四传上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行业领头都如此艰难,其他平台又该如何发展?以相对成功的行业“大哥”喜马拉雅FM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盈利模式是核心。喜马拉雅FM采取的高开放、低门槛政策,为平台吸引了不少的作者群体。而与之对应的读者群体,则是用“免费”、“补贴”当引子,引爆了市场的这部分需求。读者群体的累积,为平台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商,进而逐步扩大规模,形成了其独特的多边生态圈,创造了新的盈利模式。 第二,内容建设是王道。喜马拉雅FM在内容建设上主要有监管、引导和支持三项举措。一来,加强平台对内容的监管、过滤,保证内容的高质量,弥补UGC模式下内容弱于PGC模式下的缺点。二来,须对市场进行更精细的划分,打破受众与市场的隔阂、引导受众的消费。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平台的多边效应,巩固平台市场地位。要知道,一个缺乏精细化的平台,很容易被新的竞争者抢走市场。三来,是对内容创造者们的支持,随着有声平台发展的日益成熟,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吸引、培养优秀的内容创造者成为平台发展的关键。 第三,版权保护是重点。2010年6月,喜马拉雅FM推出首个精品付费课程——马东的《好好说话》,本以为能大赚一笔,结果却被在淘宝上大肆售卖的盗版课程大大打击,项目利润缩水严重。自此,平台开始了对版权的保护进程,并于2016年获得了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奖。 总体来看,有声平台的产生是传统出版行业寻求新发展而进行的“互联网+”的创新之举,推动了传统出版行业的产业升级,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有声平台依旧有大量问题如内容质量、版权漏洞、盈利薄弱等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平台生态圈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期待有声平台未来的变化!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旷创投网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