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网工: SD-WAN 技术架构的发展和演进
架构点评:
第四类架构:原生SD-WAN架构 (Native SD-WAN 架构) 这个是运营商和大型的客户端到端SD-WAN架构的目标,实现从接入到骨干网的设备SDN统一管理,如下图所示: 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架构: 在整合架构的理念上,将SD-WAN Edge、骨干核心网PE/P节点统一纳管。 骨干核心网络可以基于路由器组网或者基于商用化交换机组网, 很多新一代的服务商更愿意采用通用商用化交换机搭建的原生态SD-WAN骨干网。 不管哪种方式,这种架构将各个POP节点的vPE/网关设备与骨干网系统统一纳管实现完美结合,真正实现端到端的流量SLA保障。这是一个比较彻底和原生态的端到端SD-WAN架构,可以实时监控和调度全网SD-WAN流量和业务,可以端到端保障低延迟、低丢包率和低抖动。 简要点评:
上面谈到几种的SD-WAN技术架构,更多从功能实现和扩展能力不同,并不是代表那个架构一定好于那个(每个人可以有各自的技术流派和追求),不同场景客户有不同选择。除此以外,SD-WAN还需考虑集成一定传统网络的功能,如路由协议、安全ACL、防火墙,QOS,流量识别和加速,分级分权管理,互联网线路和专线组网和统一纳管,还有就是基于客户要求开放北向API或定制开发。下面简要谈谈其中路由协议和API定制开发这两点。 有人说SD-WAN已经统一管理路由策略了,不需要传统路由支持,其实不对,SD-WAN除了支持SDN本身的策略路由,通常还需要支持传统的 OSPF,BGP,VRRP和静态路由等,这样SD-WAN才可以和已有路由设备可以做到互为备份和混合组网。另外北向API或定制开发也是大客户比较关心:运营商客户通常需要SD-WAN控制器开放北向接口,与现有的BSS/OSS业务系统集成和定制API;企业客户在建设SD-WAN的过程中,由于组网方式、应用需求的不同,也会有一些个性化的定制组网需求。 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在设计SD-WAN技术架构的时候一定要避免重蹈当年的ATM技术架构的覆辙,甚至吸取 Openflow的SDN技术架构的失败教训(至少不推荐大规模部署),以大地云网TerraEdge为例,我们在规划设计SD-WAN架构的时候,有三个铁定的原则:第一:SD-WAN控制器不参与转发面;第二 正常运行阶段控制器即使通讯失联业务不受影响;第三 即使控制器断掉转发面设备有自愈能力。 简单来说就像我们在开车使用GPS导航系统,有了它帮我们实现调度和最优路径选择,但当特殊环境GPS信号失联,我们可以用本地地图和人的大脑继续行使到达目的地-尽管难以预测后续的交通拥堵。 最后展望一下SD-WAN的未来 SD-WAN将SDN的概念和架构引入WAN是个既浪漫又务实的话题,如同云计算一样,SDN通过新型的管理和网络计算模式将分布而有限的物理网络抽象为统一而无限的逻辑网络资源以便更加灵活地使用和调度。今天SD-WAN的旅程已经开始,SD-WAN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前景不可估量,企业的上云和多云互联发展必将使SD-WAN进入一个新高潮,进而颠覆现有的企业网络组网设计理念。未来的SDN以及SD-WAN如何和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结合-提供精准的智能调度能力以及流量与业务智能关联分析也值得关注,同时未来的一段时间SD-WAN将与运营商的MPLS融合共存,并为企业网络服务市场带来新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未来的SDN的开放性、通用标准和互操作(不被厂商锁定)也将是大势所趋,不忘初心,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推荐】
点赞 0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