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隐私?
在这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你会发现个人隐私随时会被“侵犯”。前不久还爆出一个APP如果你一不小心下载了,你的家庭生活就有可能随时被它的平台“直播”。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隐私? 最新研究 无需“摇尾巴” 商家也知道你想“要”什么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段来自男性网友的有趣“吐槽”——自己只不过在某电商替老婆下单买过一次婴儿尿片而已,随后便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母婴产品信息“轰炸”,烦不胜烦。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大数据无疑是当前热门的话题,对产业界、教育界和学术界都正在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连同我们的个人生活,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科技变革。 随着智能手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我们日常的行为和位置,甚至身体数据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成为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社交网络应用会通过我们的在线活动,得知我们是喜欢喝咖啡还是热爱喝啤酒,想要去东京还是想要去纽约,然后巧妙地在我们的个人页面,投其所好放上最新广告。 在英国作者维克托·迈克尔-施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所著的《大数据时代》书中,曾这样说道——大数据的力量是那么耀眼,我们必须避免被它的光芒诱惑,并善于发现它固有的瑕疵。数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隐私规范开始让人们自主决定是否、如何以及经由谁来处理他们的信息,把这种控制权放在了人们自己手中,这也是隐私规范的核心准则。 当网络攻击、虚假新闻、网络暴力成了互联网的顽疾,我们迫切需要设立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隐私保护模式”。只不过,在人与互联网高度结合的今天,想要彻底清除自己在网上的痕迹,或许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专家解惑 个人网络信息“到处留痕” 在日常生活中,大数据的“力量”无处不及,信用卡的消费记录可以画出一个人的出行地图,网络购物的历史信息也会成为互联网大数据的一部分。是否我们的任何行为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就此话题,我们采访到就职于硅谷企业云IT信息平台公司、拥有十年银行信息系统运维经验的技术主管武超颖。 “严格来说的话,所有需要注册用户的服务,或多或少都抱有追踪用户某方面信息的目的。服务对个人隐私的读取,事实上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之外,互联网技术也能详尽地勾勒出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行为习惯。从“智能软件记录键盘上的每一次敲击”,到“在智能咖啡机刷工作证就能要一杯热饮”,老板测评员工行为的机会之多,已是前所未有。这不由得让人担忧,这些数据是否会侵犯员工隐私。对此,武超颖表示,那些应用软件其实不具备“数据监控”条件。“社交化平台的后台数据并不对其他公司开放,以微信为例,目前也不存在与公众号和小程序无关的行为数据统计接口。” 当然,比较尴尬的例子也是有的,武超颖举例说,比如某些职场社交平台。“一方面,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职场信息记录在上面,以便将来发展的时候可以‘让履历说话’;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得小心修饰自己对下一步职场发展的目标,因为在职场社交平台上的‘朋友圈’,既有任职公司的CEO,还有隔壁部门新来的实习生。” 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让很多“信息”变得更“透明”。武超颖幽默地说,“在职场中,你是积极追求发展还是谋求跳槽,一不小心就会‘露馅’。” 如何优雅地抹去网络足迹 对我们而言,互联网提供的方便,足以让我们忽略潜在的隐私危险,很多时候,相关个人信息的泄露,还会让某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为了应对潜在的危机,不久前,瑞典有两位开发者打造了一个名为“deseat.me”的网站,据称只需简单的操作,就能抹掉自己在互联网上存在过的“痕迹”。开发者表示,在整个过程中,用户只需要敲出自己想删除哪个账号,仅此而已。如此设置,让外行人看上去很靠谱,但专家却指出,该网站眼下还是不能彻底“斩草除根”。 除了来自瑞典技术大咖的支招之外,最近还有一篇名为《如何让自己优雅地从互联网上“消失”》的“技术帖”也很火,教大家如何在互联网上保护个人隐私。文章的作者阿西恩说道,“你会把你小孩的照片外加名字打成广告牌,竖在你家门口的马路边上吗?当然不会。但人们每天都在网上做同样的事情。当然这不是问题——直到它真正成为一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些保护个人私隐的方法—— 尽量少地在社交网络上暴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名字、住址、单位等); 彻底关闭不常用的社交账号,并对任何第三方的程序、小应用保持警惕; 如果没办法彻底删除你的存在痕迹,那么至少可以制造一些假象,例如把生日和所在地改掉,或者用看起来不像你邮箱的电子邮件地址注册网络服务。 毋庸置疑,在互联网上,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留下一串数字脚印,想要抹去它们十分艰难。武超颖表示,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想从互联网上彻底消失是不可能的,这便是“消失”二字为何要打上引号的原因。“信息保护的目的不是让信息消失,而是让正确的信息被正确的人用在正确的目的之上。”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被滥用的信息终究得抱有某种目的。勿为贪小利而随手奉上自己的数据,就跟与人交往时不要一见面就掏心掏肺一个道理。” 延伸阅读 信息背后的“决策者” 仍是人类 大数据时代之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无用了,比方说,在飞机降落之后,票据数据就没有用了。然而今时今日,任何一项数据都变得更加珍贵。人类在获得了大量数据的同时,也增加了发现新知识的几率。 所幸的是,大数据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推动我们的思考方式。武超颖认为,只要背景仍然是人类,那么关于信息的一切永远符合以下规律——信息变成数据,数据变成知识,知识变成智慧——而只有智慧才能进行决策。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