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头条还有知乎的三国杀
这是微博选择侧重媒体形态之后必然遗留下来的用户认知矛盾,就像它对时间线的干预和重构总是无法得到部分用户的认同,因为在那些非典型用户——也就是相对较少的将微博当作媒体使用——看来,被系统操纵信息权重是莫大的冒犯,而在另一面,更加乐于把微博视作公众媒体的用户则对此感知较弱,因为媒体本身就具备梳理内容的职责。 用微博副总裁曹增辉的话来说,微博也曾亲历「大家认为这个产品很厉害,什么都能做」的阶段,尤其是在微信横空出世之后——「用户把大量的社交、通讯、互动的诉求,非常快递地转移了过去」——出于恐慌情绪,微博甚至推出过名为「密友」的同类产品,试图重新发明车轮。 所谓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 出自吴晓波所著的《腾讯传》 事实上,现时状态的微博,既有意的避开了和微信比拼强社交关系的正面战场,也不完全的如Twitter那样执拗而野心勃勃的塑造一个独立媒体品牌——后者甚至和彭博合作共建了一个全天候直播新闻的电视台——在智能手机接管数字生活的首要入口之后,微博正在尽力成为一个最为主流的内容消费平台。 毫无疑问,新浪微博大概可以算作命途多舛的一款产品:
不知道是该说天道酬勤,还是运气真的太好。 · · · 几乎是和新浪微博的市值突破 200 亿美元发生在同一时段,今日头条在最新一轮融资里的估值也被披露了出来, 220 亿美元的身价俨然已是仅次于滴滴和小米的第三大互联网创业公司。 如果时间可以退回几年,新浪微博一定会在决定战略投资今日头条这件养虎为患的事情上更为谨慎的三思后行,因为前者向后者提供的不止是扩张需要的资本,还有极为关键的内容接口,今日头条的早期用户大多记得,在使用新浪微博的帐号授权使用之后,系统都会提示一定的等待时间,用来读取和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 当然,就历史的局限性而言,不会有人想到那时还在和新京报就版权问题来往官司的今日头条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彻底摆脱新闻客户端的桎梏,把自己的竞争对手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级别,而微博所投资的那个「分享量最高的第三方资讯应用」,也再无寄人篱下的安分动机。 于是,在 2016 年年底,微博全盘清掉手头持有的今日头条老股,两边都意识到,对方会是自己在未来成长路径上的最大一块绊脚石。 从公然宣称「算法没有价值观」的那一刻开始,张一鸣就不再掩饰他作为一个行业公敌的存在感,就像是一匹闯进羊圈的独狼,或许会因为占据数量劣势而短暂的懵逼一阵子,但是只要吐出犬牙交错的腥气,威慑和被威慑的地位很快就会一目了然。 媒体不喜欢今日头条,因为它让工程师凌驾于编辑之上,也间接的羞辱着专业主义和新闻理想,更重要的是,这么一款没有人情味的产品,却能够比那些浇筑了情怀和信念的媒体容器更为吸引受众,而且彼此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大。 用户不喜欢今日头条,这似乎是一种悖论——据说今日头条的DAU已经达到恐怖的1. 2 亿——但是纵观全网,你很难找到几个表态称赞今日头条的普通用户,恰恰相反,围绕着今日头条的外部声音,永远都是调性堪忧的皱眉评价,使之常年位居鄙视链的末端。 * 今日头条的使用时长数据相当可怕 「BAT」也不喜欢今日头条,在巨头的江湖法则里,素来容不下这么一个拒绝站队自命不凡的主,只是在围剿和反围剿的轮替中,今日头条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变得更加强大,直到「创业不是为了做腾讯的员工」和「百度收购今日头条的传闻是把买卖关系弄反了」的豪言频出,这家公司的前方也就再无招安和收养的可能。 王小波在书里这样写道:「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 · · 只有对于今日头条的运营方针一无所知的人,才会惊讶于它会做出明码标价收编知乎大V这件事情。换句话说,如果今日头条没有向其旗下的悟空问答拨出一笔总量不菲的「转会费」预算,那才会是真正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现象。 从「千人万元」的写作计划开始,今日头条就不曾讳言它对补贴策略的青睐,而在头条系矩阵的产品里去「薅羊毛」,也是那些做号团队最为得心应手的工作。 这也构成了今日头条破坏市场规则的某种指控,它总是试图通过将内容商品化的方式缩短资源积累的路径,同时又混淆着良币与劣币之间的界限,只是悲剧之处在于,这种用钱摆平一切的手段纵然粗鄙,却也的确有着揠苗助长的收效,所以同行一边对着今日头条满腹怨言,一边无不跟进了与其高度相似的补贴模式。 嘴上说着不要不要,可惜身体才是最诚实的。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