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涌的知识市场,知乎不再是那个慢公司了?
机构号开放注册,自然是可以让知识分享和社交产生更大的价值。一方面,机构号可通过其专业的独家内容、研究成果等,为用户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机构号也可整合自身的独家资源,通过电子书、“知乎圆桌”、知乎 Live等多种形式与用户交互。 而有一点,知乎需要时刻警惕,一旦社区氛围被破坏,那些忠实用户很可能就会弃之而去。 知识市场会诞生内容巨头吗 这个问题可以从当下几个潜力股分析入手。罗振宇原本是一个人战斗,看起来“得到”趋于平台化了,罗胖拉来了数十个大咖和他一起打工,但实际上这仍然是内容生产的路子,而远非知识型平台。 “得到”需要持续推陈出新打造爆款,才能保证其吸引力,这个性质和综艺界的米未、灿星是类似的。音频平台也是一样的道理,虽说相比得到,他们拥有更多PUGC内容和长尾内容,但真正的PK点还是在头部。而比起得到,一整套付费内容生产和运作流程又是音频平台所缺失的。 分答、在行、微博问答等,则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其聚集的KOL更多是把这里当做一个兼职阵地。他们拉不来一心一意想要搞手机的罗永浩,也不可能让短视频网红papi酱持续做线上分享。 对比之下,如果知识市场能够诞生巨头,知乎是更具可能性的那位。知乎从个人大 V、问答为引擎的马车,变成多驾引擎、多主体驱动的马车,能够提供多类型、多场景的知识(个人/机构,文字/视频,免费/付费,搜索/首页 feed 流/信息流)。 2014 年,周源写了篇文章《知乎为什么》,里面提到大卫·温伯格在《无法全知》的说法,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的人的集体智慧,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知乎长年积累下来最重要的其实是一种“文化资本”,包括具体的“气质”、客观的产品和机制的形成。而网络媒介技术的接触频率,把符号性的文化资本,编织于社区中形成认同,使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进行勾连。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一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会推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场域转化。知乎的产品特点和运营机制决定了其以知识内容为纽带,文化资本提供消费符号,最终促进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积累。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