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应用架构—— 那些因为年轻犯的错
你应该尽可能地对你的 app 进行单元测试,并且你的架构应该允许你这样做。如果你不能测试所有东西,你至少应该覆盖你的业务逻辑。与真实世界分离可以很方便地做到这点。如果你的业务逻辑清晰地和 app 其余部分隔离,是很容易测试的。 第一次迭代 —— 上帝 Activity
你可能在 “上古时代” 看到过这样的代码。如果没有,说明你很年轻。但是这一段代码哪里有问题呢?答案是哪里都有问题。 我们有一个 Activity 操作数据库,访问网络,解析数据,切换线程以及渲染数据。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在看这一个类,没有关注点是分离的,它是不可测试的,业务逻辑和 Android 的东西混杂在一起。 译者注:留意上图左边红色的标签。每个标签分别对应一条黄金法则,红色表示不满足。SRP 是指单一职责原则,即分离关注点。 第二次迭代 —— MVP 第一种方法显然是不能工作的。我们尝试过的第一件事情是 MVP,或者说 model-view-presenter。每个人都熟悉 MVP。它是最受欢迎的架构模式之一。看起来像这样: 这里,我们分离了实际上是 Android Fragment 的 View,我们拥有代表我们业务的(领域)模型,最后我们有协调一切的 Presenter。这肯定是更好的。关注点有了一些分离,利益相关者不再那么困惑,你也可以写一些单元测试了。尽管如此,由于 Presenter 直接操作数据库和所有一切,我们仍然和真实世界混杂在一起。Presenter 成了上帝对象。它处理模型,将数据发送到视图,它拥有业务逻辑(业务逻辑是那些齿轮 :)),它访问数据库和网络,获取传感器数据,等等。所以,是好了些,但可以更好。 第三次迭代 —— MVP + managers 当政府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它会做什么?它成立一个代理机构。当开发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他们会做什么?他们引入一些 Manager。你不一定把它命名为 “*Manager” 。这些类有很多名字:uitls、helpers、fooBarBuzz-ator、等等。因此我们引入 Manager。 说实话,这甚至有点凑效。业务逻辑包含在 Manager 中。利益相关者知道往哪看,关注点一定程度是分离的但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编写更多的测试,但你依然直接触摸 Android ,所以你必须编写 Android 测试用例,并预先填写数据库来测试业务逻辑,一个字:不爽。 是的,Manager 有变成巨兽的倾向,很快就变得难以维护。你可能争论说它不会变得更复杂,你可以通过更简单的架构来更快地提供代码,但通过这种方法依然会有很多 BUG,可维护性也会遭到破坏。 译者注:留意 Manager this 和 Manager that 之间的标签 总结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