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工缺口两千万,大国智造谁来造?
目前,德国有 75%的中学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领域继续接受教育。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徒从 15 岁开始学习,到 30 岁左右需要面对家庭、生活压力的时候已经出师,体面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使得他们更游刃有余地掌控生活。 在中国,以焊工为例,技术提高与经验成熟期平均 18 年以上(高于德国好几年)。在完成人生大事、生儿育女最烧钱的阶段,技工不一定出得了师,收入大概也就在 3000 到 5,6000 元之间。 很多人将德国的制造品质和经济奇迹归因于「双元制」,其培养的大量高素质技术工人成为德国制造的坚强后盾。中国企业、教育机构和地方政府都在尝试模仿、甚至引进德国职业教育。 比如,全国技工教育「一面旗帜」的广东明确在 5 年内建设 10 所全国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技师学院,校企双制育人模式。中德新松教育集团甚至并购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想用原汁原味的德国职业教育,解决企业高级技师与工程师的人才缺口。 不过,这里仍然需要注意一个很少被提及的因子:企业自身。 在德国,微型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具有职业教育资格,而大型企业中具有职业教育资格的比例超过 90%。企业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之一,也是主要办学经费来源,另一方面,他们也是吸收这些学员的主力。 不少德国中小企业不仅可以成为百年老店,还愿意亲自种树,静待花开,这种愿意承担收益发生在未来风险的驱动力,来自哪里?为什么中国小型企业平均活不过三年,也更喜欢挑现成的人用?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分析德国资本主义兴起时,根据职业统计数据发现,商界领袖和资本所有者以及现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绝大多数是新教徒,并在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兴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简单地说,对于这些人来说,认真经营企业和劳动是在履行「天职」。 践行职业道德、取得事业成功被视为教徒在现世的修行,是履行「天职」的体现,也是敦促他们愿意长远看待问题,提升竞争力的内在因素。这恐怕也是中国企业难以短期复制而来的精神内核。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深圳,本土第一家应用技术大学深圳技术大学举行成立。江苏省教育、人社部门也发文,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将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也将增挂技师学院校牌。广东也已启动将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的行动。 如果部分好的技师学院得以纳入高等学校,从通道上逐渐破「人才」与「劳动力」的历史二元隔阂,要完善社会分配体系,改变未来职业教育格局就不再是水中日月。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