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大数据如何助力社会风险治理?
针对未来变化,首先要强化技术治理能力,组织相应机构与人才队伍化解风险。继续提升技术手段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借力新基建推动社交大数据风险治理的共通性基础技术,包括5G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安全技术等,从而构建全新的社会风险治理体系。有研究认为,我国的社交媒体监测目前仍侧重于“防”和“堵”,但在预防风险方面还显不足。未来应学习国外先进数据治理经验,深化算法治理与人工干预的有机结合,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专门机构的运作支持。 其次,整合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实现有限数据共享。我国利用社交大数据仍处在探索阶段,政府内部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风险数据库相对分散。为此应推动治理主体的跨部门整合,打破数据壁垒。另外,社交大数据只是大规模数据治理中的一个部分,应寻求不同类型大数据之间的有效对接,提高风险治理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再次,完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政策,保障社交大数据合法可靠。社交媒体数据是个人属性信息的组合,在用于公共治理时应厘清私密性与公共性的边界。政府应加快完善数据保护政策,在收集并使用社交信息时兼顾民众隐私与风险治理有效性的平衡,避免数据滥用。 最后,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风险协同治理。社交大数据的产生与维护涉及到用户、平台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我国据此应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企业、网民等在大数据风险治理中的作用,激发平台维护网络生态的自觉意识,调动网民参与的积极性与监督责任,在网络空间乃至其他风险场景实现共享共治的良性互动。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