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到底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顺便提一句,十年后的1887年9月,在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推动下,一条从台湾淡水至福州川石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是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的海底电缆,全长117海里,耗资22万银元。很可惜,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这条海缆被迫以10亿墨西哥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这是后话。 1877年后,李鸿章继续推动着中国的“电报梦”。 1879年5月,在他的支持下,中国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在天津至大沽及北塘炮台建成。 1880年,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奉命出使俄国交涉新疆伊犁问题,需要与清廷保持沟通。 因为北京没有电报,所以,当时的沟通方式是在上海拍发电报直通莫斯科,然后北京到上海这段,通过轮船进行传递(来回需要十多天)。 9月16日,李鸿章趁机奏请清廷,架设天津至上海的陆地电报线路,获得批准。10月,津沪电报总局(后来的中国电报局)在天津成立,李鸿章任命郑藻如、盛宣怀、刘含芳三人出任该局总办。 盛宣怀(1844-1916) 1881年4月,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津沪线,在上海、天津两地同时开工架设。工程进展迅速,到年底,这条全长3075里的电报线路就全线竣工并投入使用,沿线下设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七处电报分局。 在津沪线的示范带头作用下,国内各地很快就掀起了电报线路的修建热潮。 1882年,长达6000多里的苏浙闽粤线开工。紧随其后,天津通州线、龙州广州、长江陆线、山海关奉天线、广州虎门线、江阴无锡线等陆续开工。 1882年1月16日,曾经嘲笑电报是奇技淫巧的《申报》,刊登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条新闻专电:“清廷查办云南按察使渎职。” 1884年,清政府设内城电报局专事收发官电,外城电报局收发商民电报,并把自行创建的第一条电报干线延伸经京郊通州引入京城。从此,开启了北京收发电报的历史。(此前一直不让电报线路进京,因为王公贵族怕影响大清龙脉。) 1887-1888年,中国加入《国际电报公约》,加速融入全球信息秩序之中,对世界政治经济规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899年,国内基本建成了早期的干线电报网络。到1911年清朝灭亡时,中国已铺设有线电报线路6万多公里,设立电报局约700处,拥有电报机787台。这些电报线路和设备,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好啦,以上就是中国电报业务的起源故事。 那么,中国的电话业务,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追寻富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1850-1949》,斯蒂芬·哈尔西 2、《电报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作用》,王海红3、《近代中国电报利权的维护》,王东4、《李鸿章全集》,顾廷龙、戴逸 本文经鲜枣课堂授权转载。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