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算法识别性别,能消解歧视吗?
显然,在受政治正确约束的文化中,自我保护变得比创造性工作更加重要,不仅优势人群如白人男性担心被指责、不敢直接解决问题,那么被过度保护的群体也可能与潜在的支持隔离开来,变得效率更低,技能提升速度也更慢。 如果说公然的歧视与偏见是“真小人”,那么过度的政治正确又容易沦为“伪君子”,被视作一种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伪善。 那么,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建立一个“真君子”的科技世界呢? 寻找第三种可能 如果说当下的数据隐私保护运动,是为了不让科技的潜在缺陷伤害少数群体或边缘人群。但显然,一个理想的数字世界,并不会因此自动到来,除了“科技不能做什么”,或许还应该主动去思考“科技能够为一个更包容、多元的社会做什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谷歌输入大量“穿白大褂、带听诊器”的男性照片,让AI将医生形象与男性联系在一起。从统计学的角度,算法形成偏见似乎情有可原,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运作的,但比起政治正确的制衡与争议,从根源上改变少数群体在数字世界的“失声”局面,或许更具有建设性。 我们知道,算法对黑人、女性等的偏见,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训练语料的缺失。 数据显示,全世界有42%,也就是11亿的女性都没有银行账户,这自然会导致金融算法对女性打出更低的分级,让女性比男性更难从银行中借贷。所以在涉及金融科技产品时,更应该主动将女性需求纳入到产品和服务当中,比如考虑到女性的风险偏好,帮助缩小两性在投资领域的差距。 再比如,今天科技领域普遍存在的关键工程岗位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在努力改变性别定势思维与偏见的同时,或许察觉到女性在STEAMD学科,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领域上过早的限制,才是缩小未来性别差距的真正方式,也能为IT、AI等领域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从根本上建立起相关支持体系,鼓励少数群体实现自身发展,才是铲除AI偏见、建立多元化社会的起点。 当下的AI是一个天生的偏见者,只有追溯到它出生的地方去寻求改变,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数字世界才会真正走来。 本文经脑极体授权转载。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