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停在了“强数据”时代
以阿里的支付宝账号体系、腾讯的微信账号体系以及疫情期间健康码的个人电子凭证为例,因为个人相比城市所涉及到的参数更少,在感知层面很容易就可以实现个人的动态信息获取,进而形成“物理人”与“虚拟人”的广泛互联,即可获取高度智能服务。 我们再以“扫码乘车”这个更普遍的行为来看,基于日常对移动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的行为已经和虚拟世界高度绑定,感知与互联都达到一定的水平,通过扫码,系统即可识别,做出判断来为我们进站乘车提供智能化服务,无须人工检测。 因此,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来说,未来想要从数字城市跨越,需要在感知、互联以及智能上不断从个人层面向城市层面深化拓展,才能进入智慧化阶段。目前,我们的城市仍处于数字化阶段,而个人已逐步跨向智慧化,群体与个体之间仍有一段长期投入的差距。 结语 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建设越火热,我们就越应该理性地去看待这件事:在我国,试点的城市很多,尚未开展智慧化升级的城市更多;真正的智慧化尚未到来,更多的只是数字化的升级,即对于城市数据的感知。 那么,在这个时候客观的认识反而是保持前进的动力,不必在未来的、科幻的鼓吹、想象中迷失方向,而是扎根于数字城市建设,先把感知层面的工作做好,进而向智慧城市突破,再把交互层面的功能呈现。如此,智慧城市的未来,可期!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