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厂商的生死线:这场豪赌只属于大玩家
科技行业内有这样的潜规则,厂商之间深度合作,一旦涉及产品层面,就会有很高的时间和资源投入成本,双方在选择合作之初都会做出谨慎的衡量,并一旦敲定就会形成事实上的排他性。某种程度上,VMware、SAP这些厂商的选择反映了对未来云计算行业格局的判断。 生死线 如果以2006年算作云计算商用的开始,在历经12年之后,云计算市场已经开始进入阵地进攻战。一招鲜的技术优势,已经无法支撑企业持久性地参与现阶段的战斗。科技类的新创企业可能因为价格便宜而购买计算服务,但是大中型企业在选择购买服务时,首先要看你能否比他们活得更久。 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业务规模,稳定而持续的现金流、自主可控的技术、对新技术的押注,以及构建强大生态的能力等构成了一道云计算厂商的生死线。 一线之隔,命运却是天壤之别。 迈过这条生死线,你才有可能存活下来,茁壮成长,参与全球云计算市场竞争,并享受这一波技术浪潮带来的巨大红利。而在这条线之下的厂商,可能在局部市场能够获得一定机会,但是天花板很明显。一旦业务增长停滞成为鸡肋,选择继续吃还是不吃,都将是个困难的选择。即使熬了一段之后决定卖身,但能否找到买家,又是个问题。 在这条生死线的两侧,亚马逊AWS、阿里云们在纠结于如何深入到各个上游供应链的前期研发,烦恼于如何对未来的产品和技术具备预设能力——这当然是决定未来3-5年生死,重大且持久的烦恼。中小云计算公司却普遍烦恼和痛苦于——未来3-5个月如何生存下来,手头的产品开发该如何决定先后顺序等具体而微的问题。大小云计算厂商们的烦恼和痛苦不在一个层面上。 谈到这里,结论就是很明显了。云计算注定是一场事关巨大的资本、人才、战略决心的全球化游戏。现在来看,这场豪赌只属于大玩家。 这一次,中国企业能追平美国吗? 在过去几十年的IT产业快速发展之中,涌现了英特尔、微软、惠普、戴尔、甲骨文、苹果、思科等IT巨头,它们在芯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中间件等关键技术领域扮演着绝对垄断的角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基本没有任何话语权,沦为市场。 华人找到了自己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位置——IT产业当中的制造者。以此为平台,依靠强悍的制造能力以及一个庞大、独特且统一的市场,在PC、手机产业形成了“前方有美国,但身后无人跟随”的全球格局。 不过,这远不是中国企业所梦想的。 云计算给既有的IT产业价值链撕开了一道口子,从商业模式、技术范式上由于互联网的切入带来了重组。这是创新公司的机会,也是中国的机会。因此,在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后,只有美国和中国还在持续投入发展云计算,其余国家基本上都逐渐成为云计算服务的使用者。 毫无疑问,云计算是个寡头市场,最终能容纳多少玩家?在当了多年吃瓜群众之后,这次的技术浪潮中会有中国企业吗? 【编辑推荐】
点赞 0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