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Google+
字里行间透露出对 Google+的“嫌弃”,但却再次忽略了它真正的用户的感受。 一名 Google+ 死忠用户在 Google+上说到, 在上线以来的7年间,Google+ 虽然没有成为主流社交产品,但是却依然靠它的独特气质积累了一小批死忠用户。 这座被形容为“鬼城”的虚拟世界,在他们眼里却是一个天堂。 对这些死忠用户来说,Google+ 是一片没有被主流人群入侵的秘地,是可以悄悄记录自己心事的后花园,是没有被广告商污染的净土。 在这里,人们更加真诚地沟通,彼此身份更加简单,大家都是因为某个共同的爱好或者主题而聚在一起。有人将这里当作辩论学习的广场,有人将这里用做自己记录灵感的花园。 (有用户在请愿网站上发布请愿书要求不要关停 Google+) 而现在,Google+的转型,让他们失去了这块喧嚣的互联网里的保留地。 中文用户 Asher 2011年就注册了 G+ 账号,至今仍基本每天都会打开,“成了一种习惯了吧。这里好像我的秘密花园。现在就好像这个花园要被拆了一样。” “信息泄露哪个社交网络没出现过?大家都是补上漏洞继续,从没见过谁直接关了了事的。”Asher 说。“其实还是因为Google 早就不想管这个烂摊子了。这次只是有了个借口,终于可以直接关了算了。” 由于 Google+ 在某种程度上允许匿名注册,许多用户其实彼此不知道真实身份,过往他们也不愿将 Google+ 账号与其他社交平台账号联动,因此,这个平台关闭的那一天,可能就是他们彻底失去他们的 Google+ 好友的那一天。 所以,英文老用户 Lewis 则在关闭的消息传出后,马上建立了一个名为“Google+用户大迁移”的社群。 Lewis 希望人们可以在此留下关于迁移的建议以及新的身份信息,让大家的还能找到对方。 这个社群目前已经吸引来2400多名用户。它就好像 Google+这座鬼城里唯一有人类聚集的广场,人们在世界末日来临前在这里抱团取暖。 纷纷涌到这个广场的用户们并不只是留下联系方式。更多的人开始将此当作缅怀和悼念 Google+ 的地方。 匿名交友、用户不多、没有太多商业广告打扰,是人们提到最多的“优点”。 而这些优点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不是 Google 想要的: 由于公司层面的战略放弃,没有人严格管理用户的实名体系,Google+ 维持了某种互联网最开始的匿名社交特征,而又因为没有大量用户,无法吸引来广告主,这里的信息流不再充斥着各种商业推广。 这个理想的社交网络并不是 Google 给的,但如今却要被 Google 亲手收回。 Lewis 对硅星人说,Google+ 就是 Google 的“孤儿”,现在 Google 将它和他们一起遗弃了。 而在 Asher 的 Google+个人页面,其实早已没人和他互动。 尽管他有4100多位关注者,但 Asher 发出的每一句话都像石头沉入大海,偶尔有些回复也是来自“路过”的陌生人,说了一句,就离开,Asher 再回复,就没了下文。 而10个月后,Asher 连自言自语的地方都要没了。 在 Lewis 创办的社群的签名栏处,他这样写到: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