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军又提到,“这种机遇其实也有可能存在于比较边缘性的业务,如果这个业务是高增长的,他就是好机遇,如果他不是高增长的,那它就不是好机遇。” 这里为什么反复强调高增长呢?一个原因是产品经理的工作一开始都是假设,然后再去执行验证,做完了看哪里对哪里不对再总结出来有效的方法论,高增长的产品迭代次数更多,作为产品经理,你得到的实践验证也会越多。 另外一个就是到了后面产品数据的数量级很大,这样的业务会很敏感,哪怕在产品上做一丁点的改动,它也能验证你对产品的假设是否有价值。 所以我认为好机遇的特征包括:实践的数量 + 高增长的业务 + 好环境 + 好导师(最好的情况下就是好导师 = 你的直接上司)。 做过产品经理的同学应该都深有体会,产品经理其实特别依赖环境,工程师、其他部门、老板的价值观各种要素一起配合才能做事情,不然你很难做成一件事情。 产品模型决定业务天花板 运营和产品并不矛盾 俞军也看过网络上「五年后产品经理职位会消失」、「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是运营的时代」这些言论。他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产品模型决定的是业务的天花板。比如滴滴,其实就是有移动手机之后,才让滴滴的这个业务成为可能。一开始滴滴他的价值其实是由有没有移动手机所决定的。” 产品模型和用户价值决定的是产品的天花板,接近天花板的过程,还是要靠各职能包括运营协力,所以是不矛盾的。 体量小的产品,产品改动对于数据的反馈是不大的,但运营随便搞个活动数据就上窜下跳的,因为产品的天花板是被产品模型所决定的。对于数据体量很大的产品,运营行为就没有那么强的拉动能力了。 “大家现在强调运营的重要性,是因为确实当一个产品的模型比较稳定的时候,你能调节的东西比较少的时候,要靠运营改变用户认知来产生价值的。”俞军说。 俞军之前总结的一个公式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用户价值 =(新体验 - 旧体验)- 替代成本 替代成本包括三个,认知成本、获取成本、使用成本。 新旧体验差就是一个产品的核心价值,每一个产品的存在,尤其是最后能做大,一定是一开始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明显的。但替代成本决定了产品到底能不能把用户拉过来,能不能成长。 大公司有时候去做一个新产品特别容易火,因为替换成本低,没有认知成本,获取成本也很低,使用成本不会差。 也有很多大公司推的产品不成功,因为替换成本最多降到0,如果(新体验-旧体验)核心价值不行,那替换成本再低也没用。 俞军说,“运营很大程度上就是降低替换成本的,所谓运营和产品经理,其实职位的重要程度是动态变化的,要根据产品特点和阶段来看,这是我的理解。” 我在新浪微博最早期的时候连着加班熬夜好几天,写了无数个方案给我的老板,当时我的老板都说不行。我当时拦住我的老板,问为什么不行? 当时他的回答把我震撼到了。 “不要跟我说你有多辛苦。心到了,手就到了,你的心还没有到。” 这也正是俞军老师强调的动机重要性,一位产品经理必须要有强烈把一件事做好的动机。 PMCAFF(www.pmcaff.com):最大互联网产品社区,是百度,腾讯,阿里等产品经理的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出品深度产品观察,互联产品研究首选。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