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为了清理好友?恐怕这才是真正目的
想删除的人群主要类型?
而以上的三种筛选类型,无论笔者怎么筛选,都无法直接筛选出我真正想删除的人。 “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的需求背景 1、一定是基于现实用户的行为数据为基础 任何平台最重要的 2 个指标数据,一个是用户量,另一个就是用户活跃度。 很多人调侃说,这一新功能明明是微信反KPI式的自杀行为,笔者不这么认为,删除好友功能确实是无助于用户量的增长,但是却可以很大程度提高用户活跃度。 笔者猜测,微信团队对于用户行为的检测,应该是好友量相对较多的用户群的活跃度再走低,因为用户活跃度受限于复杂的关系链,甚至会引起众多用户发朋友圈的顾虑。 2、这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刚需 你一定在你的微信中收到过很多类似删好友的检测:删除僵尸粉,打扰勿回。(ps:就问你,看着糟不糟心) 这一功能对于“频繁社交”的群体是需要的,也说明用户在微信上所承载的社交关系正在越来越多,并且已经多到无法简单管理的程度。 另外,我们的朋友圈已经从好朋友的生活状态,变为营销、微商、广告和各种心灵毒鸡汤,删除“僵尸好友”、“休眠好友”,清理掉(或者至少屏蔽朋友圈)那些不常联系的、不重要的朋友关系已经成为社交用户的需求之一。 3、著名的邓巴数理论:一个人能够维持的强关系数量,大概为 150 个人 一个普通人能维持的社交关系人数是多少?去年火爆朋友圈的那本《人类简史》中反复提到一个概念,基于长久的进化,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的稳定社交网络人数大概是 150 人。 如果你的关系数量超过邓巴数,那么你基本上不太可能跟其中的每个人都能维持长期稳定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你会有弱关系或伪关系。 “邓巴的研究表明,无论科技怎样进步,我们终归都只是人,都逃不开人类的极限。” 社交网络给了我们联系,却未必给我们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却未必增加我们的亲密;激发了我们社交的天性,却可能磨平了我们沟通的能力。社交的幸福感来自社交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来自于沟通的深度而不是频率。 不常联系的好友就不是好友吗? 1、不常联系的部分人也十分重要 即时有些人使用微信的习惯让用户有删除的冲动,但是并没有特别想删除,因为他们中的好多人,是曾经要好的朋友,而由于手机号或者生活圈子的变更,微信是成为了他们最后的联系。 即时生活圈子变化了,但是却一直默默关注,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一直都在。 不要急于删除不常联系的好友,换言之“士别三日,定当夸目相看”,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他存在在你身边的价值,另外,每个人都有成长的可能性,多花些时间联络感情、沟通问候,有可能会有意外收获。 2、微信社交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 有的人,可能就算不常联系,也还是好友,有时候,我很想联系那个不怎么想联系我的好友。 强关系和弱关系社交之间的平衡,用户产生了微妙的心理变化:有的人喜欢窥探,有的人选择被遗忘,微信在大部分人和小部分人之间摇摆,毕竟深度社交也有个名字叫打扰。 3、逼着你和那些最好的朋友聊聊天 “拉黑”微信好友的成本越来越低,好友关系的维护成本越来越高;手机通信和微信通信,从来就存在着单线联系和双向联系的区别。我不联系你,你没联系我,那我们也许就真的越走越远了。 或许这次微信就是想修建下你虚假的社交需求,让你回到最初的社交情景下,逼着你和那些最好的朋友聊聊天。快点拿起你的微信,跟你那位很久不见的好朋友聊聊天。 这不是用户的刚需,而是微信的刚需? 1、QQ、人人网等社交平台的前车之鉴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