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之父”俞军:做一个非标准化的产品真是太特别了
公平性的理解又涉及到无数立场,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请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去参与业务,因为这个很有意思很复杂。规则的公平性总归要逐渐提高,才能让业务稳定。一些争议机器和人工都判断不清楚的,目前是平台来承担这部分的费用,比如空驶补偿费。 关于动态加价,我们已经建立了封顶机制,但通过价格杠杆可以来识别有些乘客是真的着急。有乘客投诉说,他真正着急的时候怎么样都打不到车,他说你别给我这么多选择,我就一个选择,只要能打到车,我加一百块也愿意。 那怎样满足乘客最需要的那个需求。这个能做很多年,要各方面的支持,不管技术产品的,还是经济学的心理学的,还是大数据的。 我们接待过一个大经济学家,他一来就问滴滴的模式究竟是平台还是企业。平台就像有的电商,是不定价的,反正无数卖家买家在充分竞争中去议定一个价格,但企业就是自己定价。 算来算去,我们这个模式很特别。自己定价效率高,但一旦自己定价,肯定两边都得罪。乘客永远希望价格越低越好,不管你定什么价,他都认为你定高了,是奸商;司机就永远希望价格越高越好,不管你定什么价,你肯定低了,偏袒乘客。所以这里面的权衡很重要。 也许未来会是组合模式,一部分可以是双方自由定价,但主流可能还是得中间给出一个建议价。 这不是一个可以充分自由竞争的平台,不是那种无数司机无数乘客有充分的时间互相选的,它是一个短时间、小地域的临时市场。你发一个单,附近三公里内有一百个人和三十辆车,而且几分钟内需要撮合交易。过了这几分钟,车就开走了,乘客就放弃或者换其他交通方式。所以必须在几分钟内撮合交易,每拖延一分钟,司机的收益都在损失,乘客也在损失。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