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只显示三天朋友圈,这和貔貅有什么分别
这里边还有很多相互关系的微妙动态,假如两个人有共同的亲密朋友的话,你们会产生互动上的压力,进而寻求彼此联结的可能性,直至平衡。 因为关系的‘多重性’能够反映两个人之间的联结关系满足‘多维兴趣点’的程度。你们拥有越多共同的朋友,相互点赞、互动的密度就越大。 所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对你隐藏自己的话,你们之间的共同朋友必然微乎其微。 08 但每个人周围都有一些‘弱联结’的朋友。 这是基于以下事实:假如一个人处于许多相互交叉的社会圈子的重叠部分,在越多的群体中拥有成员资格,对个人而言就越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所以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加了许多微信级朋友,但由于每个人都处于自我中心地带,就必然会对自己的朋友做出区分对待。这里就涉及到网络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自我监控力。 欧文·戈夫曼在研究自我监控力时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能够依社会情境的需要而调整其态度和行为的人,具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包括赢得社会认同、信任,以及他人的喜爱等。 所以人们必然在意自己的表现,以期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赞同,这就导致行为不能放诞不经,要符合多数人的心理期待和社会规约。 朋友圈中每个人所展示的行动模式、语言习惯、情绪表达,乃至图片与视频,必然经过精心筛选。即便如此,你仍然担心某些展示给他人带来不良反应,于是通讯录里会出现各种难以置信的标签。 朋友们被关在不同的笼子里,是否决定放他们出来,全在自己。是不是很荒诞。 09 之所以对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只显示三天朋友圈这一现象感到不解。是因为我相信,在人的交互关系中,我们都倾向于平衡,假如A对B做出建议的话,A同样希望B对他做出建议。 我给你看了全部,你却藏头藏尾,这首先就不公平啊! 桑心归桑心,总感觉‘朋友圈’在背离自己的初衷。它的无边际的蔓延和对人的强制分割,极可能促成下一次社交软件的革命。 (微信公众号:刘兴亮时间)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