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每天听本书”的战略意义在哪?
但订阅专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
总之订阅专栏有很多不可控的地方,毕竟它更依赖大咖们,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就有了每天听本书这个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对大咖的依赖,增强对内容的控制。 提升营收能力
要想持续提升销售额,除了流量和转化率,最好的就是做单客经济,对于发布会当天才刚刚拥有 1000 万用户的得到来说,知识付费的用户本身体量就比较小,靠流量和转化率来提升销售的上限能够看得到,提升客户终身价值,靠占领钱包份额才是提升销售的策略,所以得到的忠实用户,通常都会购买多个知识产品。 从年度vip勋章的获取人数来看,目前已有 16 万+的用户购买了年度会员,直接就带来了 6000 万的销售额,这还不包括月度会员和单独购买的部分。罗胖计划在 3 年内上线 1 万本书,这大概需要两三亿的资金,除了融资,就只能靠自己的营收能力来实现这个浩大的工程。 四、总结延伸听本书产品对于得到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得到也在不断打磨每天听本书产品,一方面通过品控手册严格要求, 203 小时的打磨,增加产品势能(产品),另一方面也通过主题、大咖书单,用捆绑销售和名人背书提升销量(营销),年度会员分享 6 位好友体验(渠道)等减小阻力。还包括专享好书和第二年半价等独特权限、以及勋章系统提升用户的尊贵(用户)。但是这种尊贵感是要有人看的,如果能在留言和社区中加上会员的独特标志也许更好! 另外也要看到,得到也在不断的通过新产品的推出,尽可能的榨取用户的价值。当然这不太好听,但现实情况就是,因为得到推荐的知识产品过多,导致这一款本来是用来提升知识获取效率,帮助用户省时的工具,反而成了用户的最大的负担,每天面对这么多的知识产品,会不会出现决策瘫痪?之前分析过得到的产品逻辑就是“父爱算法”——给你你不知道的好东西,但现在的情况就是好东西太多了,渐渐地也就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 在《得到品控手册》中我看到了得到要做技术驱动数据驱动的产品,以数据为驱动的推荐引擎,不是要让用户看更多,而是单位时间内收获的更大。得到确实有智能推荐的机制,比如在今日学习中的文章推荐,首页的猜你喜欢以及随时听里的智能推荐(已购推荐),不过因为得到的知识产品本身就偏向经管类读物而且内容相对还较少,用户口味比较难把握,推荐的内容不太准确,且推荐的频率过快,很多都还来不及看。 就听本书而言,首页出现的主编推荐,严格来说是按照上线时间展示的,并不是针对用户口味的精准推荐。未来会有更多的书本上线,怎么解决智能推荐的问题,控制住自己的推荐欲望,别让好东西泛滥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本文由 @黄毛小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