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推3.57亿元智慧城市基础平台项目
建立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能力中心,接入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算法能力,提供算法管理和开放等功能;构建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实现算法模型和算法能力的场景式编排,并向应用提供服务接口,支撑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建设;加快探索城市服务、城市治理和城市决策等领域应用场景,实现智慧城市基础平台“智力”赋能。 (3)建设区块链中枢 基于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深化区块链与电子政务的技术融合,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优质的服务。 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领域先行应用,以武汉市“一网通办”和政务事项的快速办理为目标,提升政务事项办理效率,优化事项办理流程,解决政务数据跨部门协同共享存证和互信问题,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后续将拓展到税务、司法、卫健、市场监管、应急等领域,积极探索区块链应用,基于区块链中枢打造更多应用场景。 (4)建设应用中枢 围绕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共性建设需求,建立开放融合的应用中枢。建设应用服务平台,实现组件服务的统一发布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应用运营平台,辅助运营优化,助力数据增长;建设应用开发平台,提升应用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建设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统一身份核验、统一用户中心等公共业务支撑;建设应用接入平台,为各类应用提供安全、可控、高效的接入和鉴权等服务。 依托智慧城市基础平台,构建智慧示范应用 (1)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目前,市级政务服务“一张网”已完成市综合窗口统一收发件系统、市统一行政审批系统、市工程建设并联管理系统、市智慧管理平台、自助政务服务系统、市电子证照库、电子档案、电子签章等业务系统建设,与国家、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接入,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全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基本建成。亟需推进全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深度互联互通,提高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 首期,优化升级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各级各类业务系统开展深度对接,营商环境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网络通、业务通、数据通,电子证照应用率达85%以上,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一网通办”线上事项达1000项以上,“网上办”事项比例达95%以上,全程网办事项比例达70%以上。 两年内,深化推进各级业务系统全面深度对接,省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深度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全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各项指标达到全国前列。 (2)推进政府办公“一网协同” 建设政务协同办公即时通信系统,建设督查督办系统和更多办公应用,覆盖单位包括各区(开发区、功能区)以及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为各相关单位提供统一的移动办公入口。深度对接各区各部门已建办公OA系统,集成各类政府办公智能应用30项以上。 (3)打造民生服务“一码互联” 依托智慧城市基础平台,构建全市通用的“市民码”,连接城市服务各类场景应用,实现“多码合一、一人一码、一码互联”。打造统一的城市服务入口,覆盖生活缴费、智慧停车、公共交通出行、预约挂号、社保公积金查询、交通违法处理等各类信息服务,实现120项以上公共服务一站聚合、一码互联。连接医疗、养老、社保、交通、文化、体育、旅游、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切实增强市民体验感和获得感。 (4)打造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打造城市运行管理平台,集成城市体征监测、态势感知、大数据建模分析、综合管理、应急协同、指挥调度等功能,整合相关部门资源,运用城市信息模型技术,在社会治理、应急预警、民生需求、产业发展等领域建成60个以上城市运行指标模型,逐步构建与城市运行同步的数字孪生城市,全时空协同处置城市运行各类事件。建成“能感知、能思考、能指挥、能决策”的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体系。通过建设综合指挥平台,利用GIS和三维建模技术,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综合指挥机制,全面提升城市运行管理能力。 (5)完善社会治理“一网共治” 构建人群分析、社区监测、公共安全、市场监管等社会治理事件发现引擎,通过事前采集、事中跟踪、事后反馈的全闭环事件模式进行事件流处理。依据风险研判规则和分发策略对事件进行智能调度,根据事件跟踪对事件态势进行实时感知。对接“民呼我应”“社管平台”“一码互联”、执法监管等主要社会治理类应用系统。集成更多社区事务信息化、智慧化,掌握民情动态和服务需求,切实减轻多头填报等基层工作负担。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事件智能感知,为智慧社会治理提供支撑,建设社会诉求“一键回应”。 (6)推进企业服务“一站直通” 畅通企业诉求渠道,落实惠企政策精准化服务,重构全市信用数据体系,打造更多企业服务的应用场景。实现政府和企业线上线下一体化无缝对接,通过全过程跟踪服务、跨部门协作监管,构建快速响应企业诉求的闭环服务链,提高政府企业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 构建智慧城市基础平台支撑体系 (1)构建安全体系 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安全体系按照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法律法规要求,以建立城市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为目标,从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层、应用层四个层次采用多种安全防御手段或工具实现对系统的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以应对智慧城市基础平台的安全技术风险。通过建设安全运营管理中心,配套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新型安全运营技术和管理体系,以自动化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最短时间内对安全事件进行有效处置,保障智慧城市基础平台的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智慧应用系统持续、有序、安全运转。 (2)建设运维体系 建设一套运维管理平台,为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应用四大中枢提供运维管理支撑,同时运维管理平台通过开放标准化的接口对接云管平台,从逻辑层面和数据层面实现智慧城市基础平台的统一运维管理。 (3)制定标准体系 从总体、技术、业务、管理、运营等维度制定适合本项目建设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项目计划 投标人需同步开展本项目所有建设内容,并按照采购人要求分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签订合同后6个月内,至少完成应用中枢、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民生服务“一码互联”的基本功能并具备上线运行条件; 第二阶段,签订合同后12个月内,至少完成数据中枢、人工智能中枢、区块链中枢、政府办公“一网协同”和企业服务“一站直通”的基本功能并具备上线运行条件,同时初步搭建完成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 第三阶段,签订合同后21个月内,搭建完成运维体系,至少完成城市基础数据归集服务、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共治”基本功能并具备上线运行条件,及深化设计要求的所有内容。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