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思,有多少 icon 经得起放大来看?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设计师常吐槽甲方的审美一塌糊涂,要求改稿数十次,末了来一句“还是第一版好看”。 (图自你丫才美工公众号)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甲方。但糟糕的审美究竟是怎么来的? 每日所见所闻,即为审美。如果有什么是我们每天见到的,那应该是手机了。而手机屏幕上的众多 icon 则是信息源的入口。 今天要说的就是那些无意中培养我们审美的 icon。 用户常常以为,我们常常接触到的应用程序质量都挺高的。其实不然,主流应用的icon大都做成这个样子: 用户是不是下载了假应用?态度粗暴之极让人怀疑这是程序员做的。 Less is more。但就放一个字,修改形体,加色块填充,很难把此类 icon 与“匠心之作“联系一起。 设计是门讲究活。有设计师觉得 icon 要更加醒目而易于理解,于是我们手机上便出现了干脆把应用全称直接写在 icon 上的设计。 隔壁程序员看了,问是不是新来的实习生做的。不行。要不再加点?在其之上,设计师努力添加更多的元素,吉祥物、十二生肖、公司标志等等。 实在不行,放一个圆形吧,至少好过旁边的简书有了应用名还加个网址。 这些就是用户每天看到的 icon。这些就是用户无意中感染培养起来的“糟糕审美”。 解释从来不缺说辞。在前篇一律复杂的 icon 中,“越简单越好”,“只要用户能认出来就好”,“不管好不好反正用户都要用”,“多看两眼就习惯了”。 简单好记、识别度高是产品传播上的考虑,而设计师该有自己的表达态度以及关于“美的追求”。越是用户量巨大的产品,越应该从细节推敲每个像素点的优劣。 那么,没有产品经理的干涉,设计社区里“纯粹的设计”会是什么样呢? Behance 的 icon 一直被国外设计师吐槽,称完全看不出其设计精髓。 但并非简单的设计不是好作品。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