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交互的设计案例与思考(上篇)
正是设计者正确的理解了两种模式的不同,设计出优化的红绿灯,减少了行人闯红灯和道路滞留发生。 案例二:IOS的airdrop发送和接收,如非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模态iPhone的airdrop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文件传输功能,在实际使用中,OX设备间的文件传输几乎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者。但iPhone的用户可能没有意识到,airdrop发送和接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界面。 具体说,发送的等待界面是非模态的,用户在向外界传输数据时,可以通过返回按钮或者home键进入其他任务;而接收却是模态的等待界面,用户必须等待传输完毕(或者取消传输),此时home键是无效的。 我曾经因接收同事的会议视频,等了足足20分钟,在这期间,我惊讶于我的手机竟然什么也不能做。难道是因为设备读写的限制不同?可我们平时在appstore上下载几百兆的应用,手机也不是这样啊。不管怎么说,如非必需,等待的模态界面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它让等待者不知所措,即是它来自以体验著称的苹果公司。 案例三:DOTA2的匹配等待,等待的时候其实可以找点事做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们在等待的时候,并不喜欢完全闲着。比如超市收银台前的长队,等待的人们很多在玩手机刷微信。我们应当避免让用户干等着,应尝试为他们找点喜欢的事做,现实中确实有一些这样的软件设计: 前边提到,由于DOTA2线上玩家很少,匹配一局的等待时间很长(一般要3分钟上下)。DOTA2没有使用模态等待界面,而在右下角非模态显示,玩家这时可以看英雄技能、看攻略、或者逛商店。 不止于此,在自选英雄的1分钟内,如果玩家提前选好,剩下的时间可以屏幕右边的在沙盘上放置自己走哪一路,还可以购买出门装。 在等待这件事上,暴雪确实想了很多办法,在不可避免的等待中让用户做有意义的事。 案例四:闲鱼和饿了么的加载,使用动画消除用户的焦虑多图列表刷新或者订单生成等待通常是一个大于1秒小于8秒的时间,它让用户能明显感受延迟和不稳定感。优秀的移动产品会专门为这个等待设计加载动画,比如闲鱼和饿了么,使用接近物理运动的可爱弹动动画,提供反馈,麻痹和消除用户的等待焦虑,理解系统正在运转,内容或订单马上就好。 这样的例子在产品中非常多,也是微交互设计的热门应用之一,在此不再展开。 案例五:微信浏览器的加载进度条,提供反馈,即便是虚假的当我们在桌面传输下载过程中经常发现,虽然网速会有波动,但数据的变化范围并不大。然而在移动端的微信浏览器里,当我们打开一篇公众号文章,经常会发现进度条的起始速率和结束部分差别非常大。 出于好奇我做了个实验:将家里的网络关闭,但WI-FI打开,此时手机连着WI-FI,所以并不能判断是否有网络,我打开了公众号的一篇文章,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浏览器的绿色进度条快速的走到了一半,然后在后半段缓慢前进,最终显示无法打开,请求刷新页面。 可是因为断网并没有数据传输啊,微信提供的是虚假的进度条。可是再想一想,正是微信虚假的反馈,让我在白屏中等待了很长时间,还误以为网速很快。 这是微信的策略,目的是消除用户等待焦虑。 消除负担和优化等待的微交互设计案例和思考写到这里,感谢大家阅读。 【未完待续】 作者:彩虹猫sir,交互设计师一枚,坚持原创,以文会友,希望和大家共同感悟,思考,成长。 文章作者系 @彩虹猫sir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