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条动效体验原则
如果有些设计师对于时效性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把它想象成两种状态之间的过渡。很多人是按照一屏接着一屏或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的方式做设计的。现在你需要做的是把景深想象成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状态。静态设计只能表现出元素变朦胧的状态,加上时效后就变成了元素变朦胧的行为。
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景深原则(看起来也像是被透明元素覆盖)也可以用作多个元素的即时交互。 这个原则的很多实现手段都涉及到模糊效果和透明覆盖,这让用户了解到不属于操作主体的大环境——主要元素之后的层次结构,那里还有另一个世界。 设计师可以使用景深原则来在用户体验中提供一个全局或客观的视图。 原则10:视差当用户滚动界面时,在平面创造出空间层次。 “视差”在动效体验原则中描述的是界面元素以不同的速度运动。 时差在保持原本设计的完整性的前提下,让用户聚焦于主要操作和内容。时差事件中,用户对背景元素的感知会被弱化。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一原则将即时性的内容从环境或支撑内容中分离出来。
这种动效让用户在交互操作期间,明确区分出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前景元素,或者说移动得“更快”的元素对用户来说,感觉更近一些。同样,背景元素,后者说移动得“更慢”的元素对用户来说,感觉更远一些。 设计师们能够仅利用时间,就创造出元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以此告诉用户界面中的什么东西更加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有必要让那些背景类的,或是没有交互属性的元素给人感觉更远一些。 这样做不但能够让用户领略到超越平面设计的层次感,还可以让他们在注意到设计和内容之前,感受就得到自然的体验。 原则11:翻转通过具有空间架构的描述方式来表现新元素的产生与离场。 用户体验的关键在于连续性与方位感。 翻转原则能够大大改变扁平、缺乏逻辑性用户体验。 人类都很擅长通过空间框架来引导虚拟和现实世界的体验。具有空间感的产生和离场动作可以帮助增强用户在体验中的方位感。 除此之外,翻转原则能够改善扁平界面存在的通病,即元素不是没有深度地相互叠加,而是有上下层次的相互覆盖。 表现翻转有三种方式——折叠翻转、浮动翻转和对象翻转。 折叠翻转可以理解成三维界面元素的折页或旋转。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