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按键消亡的背后,是一段人机交互的发展史
不过,好景不长。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缺乏良好的审核机制、行业恶性竞争等原因,电子游戏机产业迎来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大量低质游戏充斥着整个市场——其中最恶名昭彰的事件,莫过于仅仅开发了 6 周却出货数百万份的游戏《E.T.》,这个游戏最终大量滞销,被当作垃圾处理掉了。 低质游戏引起了玩家的严重不满,导致了无数的差评和退货。之后不久,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发布了 Macintosh,个人电脑的流行取代了家用游戏机的娱乐功能,游戏机从此无人问津。 这段灰暗的历史被称作「雅达利冲击」(Atari shock),直接导致电子游戏市场的重心从美国转移到日本,也让未来几十年电子游戏交互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雅达利冲击」时期被埋在地下的电子游戏,图片来源:Geekera) 1983 年,正当北美电子游戏市场由于「雅达利冲击」焦头烂额时,日本的电子游戏产业却开始蓬勃发展,任天堂首当其冲。三十多年来,任天堂对游戏机产业贡献巨大,也是探索各种交互方式的先驱。 1983 年,「红白机」Famicon 发售,任天堂将街机摇杆进行改良,推出了「十字键」,至今这项经典设计仍可以在许多游戏设备上见到。 (历代任天堂主机里十字键都是关键部位,图片来源:Giphy) 1996 年,主打 3D 图形的 N64 上市,任天堂为手柄加入了类比摇杆和震动功能。震动反馈让虚拟世界的电子游戏与现实中的玩家产生了联动,进一步提升了电子游戏的沉浸感。 2006 年,主打体感操作的 Wii 问世,原本只能靠按键、摇杆控制的游戏有了更直观的操作方式,同时也启发了不少开发商制作体感游戏软件。通过体感进行精准定位,利用震动来模拟物理反馈,这就让双手摆脱了输入外设的桎梏。 (体感游戏机 Wii,图片来源:Giphy) 2017 年,新主机 Nintendo Switch 亮相,手柄搭载了「HD 震动」功能,可以模拟出击剑、滚珠甚至挤奶的触感。iFixit 在拆解 Switch 时发现,手柄与 Oculus、HTC Vive 等 VR 设备的手柄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体感和震动来提升玩家玩游戏时的代入感。 NASA 就曾和 VR 公司 Manus VR 合作,设计了一款主要用于宇航员训练的 VR 手套。通过 VR 设备来模拟太空环境,而体感操作、震动反馈是提高真实感不可缺失的一环。 (Manus VR 推出的 VR 手套,图片来源:Manus VR) 从某个方面上讲,人机交互方式的进步,是从用双手操作输入设备,再到双手成为输入设备的过程——当用手就能够精准地控制一切时,实体按键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题图来源:Cheat Sheet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