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到创始人周航加盟顺为资本,创业七年,他的失败与伟大
误判,中国式竞争 周航越来越看不懂这个市场了。按照他的理解,互联网行业烧钱是为了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但长期的补贴既不合逻辑也不合常识。他总不厌其烦阐述自己的观点:补贴用户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易到绝对不不参与补贴大战。 2014 年北京APEC会议前,北京交通管制单双号限行,出行市场供给矛盾加剧,滴滴、快的依旧加大补贴力度,鼓励用户选择出租车和专车,而不是政府提倡的公共交通。回忆滴滴、快的当时的补贴政策,周航形容——“简直令人发指”。 2014 年上半年,共有六家投资机构找到周航,希望参与新一轮融资。全部接受,周航可以拿到三亿美金。但是周航拒绝了,易到没必要拿股权去换那么多钱,“滴滴、快的在打补贴,很缺钱,但是易到不会参与补贴。” 在他看来, 2014 年国内出行市场的发展路径已经违背了经济学规律,如今两年过去了,接受 36 氪记者采访时,他依旧感慨:自己直到现在都没看清网约车市场的资本逻辑,“如果是个正常的商业(环境),易到的所有做法都没错,只不过易到是在一个不正常的商业(环境)。” 创建易到,周航的梦想是打造共享经济平台,他曾特地拜访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请教绿色出行的概念,后者提出了很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交通和共享经济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以及消费心理。周航开始深度研究经济学,他告诉记者,如果不做易到,自己想做一个经济学家,“经济学让人更理性更客观地思考。” 理论知识帮助周航做出过很多正确选择,不过,他承认,“有时候学习和研究太多了,也不是好事。”首先破坏了他的想象力,或者说,对中国网约车市场的认识,“任何公司开会,补贴的方案都是会被pass掉的,因为这属于无预算战争,打着打着,谁也不能停,双方都失控。” 那时,易到内部也有很多人提出加入补贴大战。一次董事会,有人提议说按照饱和模式定价,即核算每天的订单数,如果达到收益饱和状态就降低每单的价格。周航觉得这需要很多钱来支持,后来提议不了了之。还有一次,有人建议周航,把司机累得像狗一样,生意就成功了。周航觉得这违背了自己创立易到的初心,“开专车的司机应该有尊严啊,比出租车司机过得更舒适才行。把他们累成狗,他们不就回去重新开出租了吗?” 其次,过于依赖理论还造成周航对中国式竞争环境的错判。 2013 年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曾建议周航把专车价格压到最低,周航拒绝了,他觉得不符合经济学规律。“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我会听取他的建议。”周航告诉 36 氪记者。 2014 年初,Uber进入中国市场,很快引发滴滴和快的警觉, 2014 年上半年也是这两家公司补贴最激烈的阶段。周航的反应则是,“本来市场上就有专车了,再来一个Uber,那不是重复了吗,Uber在中国能做下去吗?” 今日回看 2014 年,正是网约车市场的分水岭,易到掉队了,“网约车领域曾是易到的天下,但是 2014 年之后,我们不敢这么说了。”周航说,自己虽然不愿回头审视过往,但如果有机会回到过去,他会提醒当时的自己, 2014 年拿融资时绝对不要手软,“易到后来在市场上的失败,就是从 2014 年没有拿融资开始的。” 2014 年下半年,易到获得由新加坡政府基金投资的一亿美元C轮融资,但同时期,滴滴D轮融资额为 7 亿美元。 “如果你有钱,你可以决定参与或是不参与,但是没钱你连决定的权力都没有。”周航感慨,那时,易到已经没有能力参与补贴大战,“只能转着圈打外围,根本进不了核心战场。” 一位知情人称,在滴滴、快的大规模发放专车代金券的 2014 年底,易到的市场份额缩水最快。 2015 年上半年,中国专车市场活跃用户覆盖率变化,来源:易观智库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