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力量、流量、质量的博弈
据光明网和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
作者简介:拥有20年以上的区域产业研究、管理咨询经验、政府管理工作经验,深度服务政企客户超过200家,执行规划咨询、业态策划项目超过300个。 据光明网和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网络零售2.05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4221亿元。全国农村网商(店)达1520.5万家,综合示范带动农村就地创业就业3600万人。假定这些网络零售额都由农村网商(店)完成,那么店均年零售额仅13.48万元,年人均创业收入5.69万元,农产品网络店年均零售额仅2.78万元。 数据表明,如此业绩,大量农村电商生存艰难。力量及其微弱。 1、力量的悬殊,决定了农村电商的命运 而近年来某宝、某东、某手、某音、某多等平台农村用户规模极速扩张,应该肯定有极少用户利用这些平台获得了丰厚收益。但更多的说明了农村电商用户紧紧地捆绑在这些电商平台上,任由平台折腾,而没有太多出路,精疲力尽。 一方面是大量从事农村电商人员被某些媒体、平台渲染可以轻资产投入,获取躺平收益,渲染某某直播带货、电商收入过百万、千万,导致无论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资源都一股脑涌入电商大军,都想以最快的捷径发家致富,以致酿成了一个个血淋淋的投资惨案。 说到底,这是农村电商经营者与自己、与粉丝、与电商平台、与更具经验和实力的同类产品电商经营者之间的一场力量悬殊的博弈。 您想想,流量、平台规则都由头部互联网电商企业牢牢地控制,您自信满满扎进去,连水花都可能看不到几个。 作为新生事物、新兴技术的各类电商平台,我是坚决支持的。但如何监管并规范运营必须引起重视。 2、流量的稀缺,耗尽了农村电商的血汗 直播带货、圈层营销、电商店铺要带动乡村农产品的销售,固然可以获得收益迅速扩张,但其背后的消费粉丝,流量获取,流量转换以及不同模式负面效果都不可忽视。 毕竟,流量是电商的命脉! 电商平台卖货,主要是通过店铺产品展示、个人形象展示、语言表达与实际体验为主要导流手段,营造充满消费欲望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向粉丝推销产品。与实体店老板、导购员的角色一样,需要消费者的信任、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这是粉丝流量稳定的根本。 电商平台卖货,其实是个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不菲、费神费力的工作。如何吸粉?如何导流?如何表达和展示?不是任何一个人有姿色,嘴巴甜就可以做好的。货品卖出的变现利益与宣传推广说辞、产品质量的不匹配,一定会带来粉丝越来越多的质疑和退场。这就让电商经营者不断陷入消耗粉丝流量,继而不断花钱买点击率、雇水军作假、花钱买粉丝流量的恶性循环。 免费的自然流量,您千辛万苦发红包、打折、积分去讨好粉丝才能提高粘性,可以对账号持续保持积极的效果,但是需要长期运用,长期维护,长期花精力,甚至财力。 付费流量就是砸钱,可能像坐过山车一样,粉丝来得快走得快,短期拉一波销量,要长期稳住这些来之不易的流量,就要砸锅卖铁地付出心血,有没有回报网商经验,那就看各人的财运了。 3、质量的不稳,打破了农村电商的美梦 农村电商,主要经营农副产品,而农副产品因为气候、水源、土壤、种植技术、种植户的用心程度和投入的肥料、农药不同,产品口感、风味、外形、质量就会差异性很大,即使同年、同批、同地产品,也一定有差异。这就必然引起某些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去售卖劣质产品,或者以次充好的产品,这是导致农村电商难以稳定经营的关键。 好不容易和农户、合作社签订了产品销售合同,付了定金,花钱在平台做了宣传推广,大旱几个月,或寒潮几个月,或者洪水爆发,或农药超标施放都可能让农村电商经营者的发财梦破碎。靠天吃饭的农业产业,与靠电商卖货的农村电商实际都是一条绳子上蚂蚱,同命相怜。 对于大多数农村电商经营者来说,电商店铺要装修、设计或者要通过短视频需要拍摄,直播需要装饰好直播间,准备产品,必然相关工作水平不高,内容生产出来后往往会面临产品雷同,直播话术水平不高,甚至粗俗,不能引起粉丝兴趣的问题。 对于较为偏远封闭的乡村由于交通、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跟不上,发货慢,货品变质,包装散乱更是形成了电商经营的壁垒,这也是外部环境、自然地理条件悬殊造成的对农村电商经营者的天然伤害。 老天是不是不公平啊? 尽管很多电商培训机构不断开办培训班,但由于培训机构本身实操经验都不够,很多人花钱甚至免费培训过后,还是无法达到合规上岗操作的水平。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电商平台严格优选电商经营者,引导农村电商经营者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制定良好的行业规范,并加大对其流量支持、技术支持,以培养更多优秀的电商人才服务农村,帮助农村农副产品走向市场,实现乡村致富。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