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哪些行为有助于快速找到好工作或继续深造?
以前在一些学生找工作的回答里也提过,对企业来说学生学校学历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项目经历”。开玩笑的说,现在企业校
答主就是个普通硕士,就不说深造的问题了,主要说下找工作。 以前在一些学生找工作的回答里也提过,对企业来说学生学校学历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项目经历”。开玩笑的说,现在企业校招,恨不得应届生都有匹配的“工作经验”,什么潜力、资质、能力,两三次面试(何况现在一般还是视频面试)也很难说得清楚。 答主目前在某汽车企业做智能化相关工作,每年要看数百份校招的简历,基本上是第一眼看学校学历,第二步直接拉项目经历。只有和岗位需求沾边的才会细看,其他的基本快速过了。至于专业,不管理是机械、材料还是电子、计算机,只要项目能匹配上,专业一般也不会卡太死。 为什么这么看重项目经历? 道理很简单: 专业所学的课程不一定代表实际的工作能力,何况许多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有不小偏差;完整的项目经历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能构建系统性思维和独立研究的框架;部分学生因为导师项目的差异,能力和知识体系和所属专业会有很大的差异;工作不是做题项目经验,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符合知识体系,只有做过项目才能有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招聘企业能从项目经历上快速匹配岗位需求,找到最合适的应届生(这点最关键)。 说白了,无论你的学校多好、学历多高、专业多热门,项目经历不过硬,基本很难打动面试官,尤其是在互联网、汽车、消费电子等等重工程开发的领域。 所以,我是真诚的建议在校学生,有机会一定好好好做项目,最好是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 如何增加项目经历? 说到项目经历,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导师的课题项目和校外的实习,这也是校园里最常见的实操经历。不过,课题研究的方向完全取决于导师的方向,如果不幸遇到一个冷门方向,那在找工作的时候也挺吃亏;更何况本科生一般都很难参与到大学的课题研究中。 校外实习,除了一线城市以外,实习机会真的非常少;长时间的离校实习也不现实,一两个月的假期实习和走马观花差不多;另外,很多企业招实习生,真的就是让学生过来帮忙打下手,极少有详细的培训和导师体系。 不过,其实还有一条很多人都会忽略的途径——比赛,各种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比赛。比如官方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方程式、电子设计、软件大赛;行业组织举办的创意、出行、设计比赛和企业办的创新、设计、商业比赛…… 比赛对学生的历练更强 十多年前我上学那会,有两个比赛让我印象最深刻: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虽然我没有拿奖,但是那些大家一起熬夜想方案做设计的经历,让我一个机械学子硬着头皮掌握了电路设计和写代码的能力,于是我读研也顺利转了方向,工作也进入了电子和软件领域。而当时获奖的几名同学,后面在找工作的时候,也都因为比赛的经历脱颖而出。 与课题项目和实习相比,我个人觉得一些专业和实操型的比赛带来的提升更大。比如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设计制作一个机器人;这里面就涵盖了系统设计、软硬件开发、测试、结构设计等所有内容,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找资料,相比于课题有导师、实习有老员工,更锻炼人。另外,很多比赛是不限定学生专业和参赛内容的,你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参赛作品的主题,尤其是企业举办的比赛。 2019年我受邀担任福特优行创新挑战赛路演评委时就见到了一些“不按套路出牌”的队伍,比如做水上巡航机器人的,给行李箱加上电动助力系统的,为儿童交通安全做教育系统的……这些题目和福特所在的汽车领域并没有什么关系,学生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做独立式的创新,但福特也给了学生和项目足够多的培训和支持。所以,可以多关注一下企业举办的比赛。 2019年福特优行创新比赛八强作品企业面向大学生的比赛 相比于官方的全国性比赛,我更推荐参加企业面向大学生举办的比赛。首先是这类比赛更多,官方的知名比赛就那么几个;其次是许多企业都会对优胜者直接发offer,或者给终面直通车/优先录用权;另外,企业举办的比赛一般会给予一定的员工在职导师培养,能让学生更快熟悉企业运转的模式;最重要的是,企业比赛的主题一般更符合行业目前的需求和方向,也就是更接地气。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福特优行创新挑战赛,不仅有比赛奖金、面试直通车,还有个人导师和专业导师的双通道辅导,而针对优秀项目还会给与供应商资源和天使投资的资源对接。 福特UCAN大赛的福利 2019年我担任路演特别评委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视觉识别的项目,通过单目视觉的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坡度和路面积水,避免车辆涉水。在项目初期,这仅仅是一个水深预警装置,但是在参与福特UCAN长达半年的过程中,福特研究院的专业的导师与丰富的资源帮助这个项目从单一的产品装置转向一个完整的系统,最终转变为一个服务于驾驶员的整体系统,包括水深预警、避障等等。最终也在福特支持下获得了一份合作意向书。 也正是因为机会多、赛程参与度高、培训资源丰厚,福特这项2018年开始举办的公益比共吸引了来自全球9个国家、35个城市、165所高校的600多个项目参赛,累计为3000多名青年学生提供了近2000小时的培训赋能。 更关注行业发展的比赛 我们都知道,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让汽车的交通工具属性正在减弱,智能汽车慢慢演化成出行的第三空间,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情感化需求也越来越搞。为了更切合技术和市场发展的需要,2022年的UCAN挑战赛在出行主题上,增加了智能座舱相关的主题,希望以座舱内的情感交流为目标探索全新的出行体验。 2022年福特UCAN增加了智能座舱赛道 在今年的比赛中学生们的想法也更加具体和技术,他们将虚拟助手和AR HUD结合去探索新的交互模式,用智能交互座椅让我们开车乘车更加舒适安全,更有直接用新材料改进刹车片注册成立公司的;还有几队紧密贴合我国“双碳”和新能源的发展趋势给出了风电光伏充电桩、制氢等解决方案……在我看来,虽然大部分作品在技术细节和商业模式上还有待打磨,但这些年轻人在方案逻辑、应用场景的探索上都有成熟的想法。尤其是在这么大的舞台上,面对台下的评委、观众和网络直播,他们流利的演讲表达、侃侃而谈的自信都将成为他们找工作和深造的宝贵经验。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今晚直播的UCAN,也想起了2019年参与比赛与学生沟通的场景,也回忆起了十多年前自己在学校里为完全不会的软硬件问题疯狂学习的时候。 现在的大学生有冲劲,会创新,但是如今的校园可能给他们施展的机会并不多,项目经历成为许多学生择业的限制;所以,在提醒大学生们多参加各类比赛提升经验的同时,答主也呼吁更多的企业拿出一点点广告费花到学生群体里,为他们提供更多样的舞台。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