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格局一变再变 唯品会的特卖故事还能继续吗?
除此以外,线下矩阵还包括唯品会线下店和唯品仓两类,前者开在购物中心里,后者开在社区里,售卖的品类与线上核心品类一致。不过,唯品仓的线上App则面向B端服务代购及批发群体,借助社交平台快速为品牌方清库存。 这类门店从2018年第四季度陆续开出,从一线城市到五线城市都有布局,目前已经分别开出100多家和几十家店,唯品仓的选址则均在唯品会仓库附近。 线下门店的运营成本和租金等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 加上以29亿元现金收购杉杉,相当于唯品会两年的净利润,这种固定资产的购买成本,曾一度引起投资人对其现金流状况的担忧与关注。 事实上,为了开拓流量和完善生态,唯品会除了花29亿元收购“线下奥特莱斯”,此前还做过另一笔大买卖。 2014年,唯品会以1.125亿美元收购了乐蜂网75%的股权,成为乐蜂网的大股东。目的只有一个: 补强化妆品类目。 自上市后,唯品会的主营品类仍是服装穿戴品。面对不断涌现的电商劲敌,它决定寻求转型并尽快找到用户高频消费的“第二块沃土”。 收购乐蜂网后,唯品会的美妆已经成为仅次于服饰穿戴的第二大品类,基本实现了当初收购的目的。 因此,今年9月唯品会停运乐蜂网,在业内看来并不意外。“唯品会成为乐蜂网的大股东之后,乐蜂网其实就已经逐渐被同化了,不光工作人员被吸纳,就连平台用户和供应商等都被唯品会接手,近几年乐蜂网的品牌认知度也一直在弱化。现在,唯品会出于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作出停运乐蜂网的决策其实不难理解。”李力说。 说起来,乐蜂网的命运和一号店、易迅网极为相似。当年京东为了加强自身的商超和3C家电品类而收购了“一号店”和“易迅网”,在吸纳了它们的用户、货品、物流、供应链等资源后,京东就让这两个品牌逐渐在电商江湖中消失了。 不过,唯品会如今削减成本的种种措施,或许也因为早些年寻求转型时的试错成本太高,得到了“教训”。 2016年底,唯品会试图在“特卖”这个单一且低壁垒的业务之外寻找新风口,率先推出了“唯品金融”。 虽然为2017年唯品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2.5亿元人民币的净收入,但坏账达1.2亿元人民币。 接着被盯上的是新零售风口。2017年10月28日,唯品会在广州开设了第一家生鲜社区店“品骏生活”,此后号称3年开10000家店铺的“豪言壮语”已成空谈——据相关媒体报道,品骏生活店不足20家。 多番尝试新兴业务后,不仅没有带来新的增长,反而打散了原本聚焦特卖业务的精力,导致用户增长持续下滑,营收几度放缓。 直到2018年7月,唯品会不得不承认自己转型失败的事实,宣布回归特卖赛道。 如今,回到原点的唯品会累计与3万家国内外品牌达成合作,还要借势腾讯和京东来进一步打通人、货、场的关系,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打造更丰富的流量矩阵;同时借鉴了亚马逊和Costco的会员制逻辑,试图在销售前端降低售价、在物流方面则提升由货到人的效率,最终提高用户粘性与活跃度。 据此,唯品会预计2019年第四季度总净营收将达到人民币261亿元至人民币2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0%到5%。这个增长预计相当保守,随着冬季来临,服装鞋帽品类的需求剧增,加上“双11”和12月8日周年庆两个促销大节,用户们还能为唯品会冲高多少业绩? 用户体验下的特卖场景平台的变化,用户总能在第一时间感知。 徐静,一位广东80后妈妈,作为唯品会的7年老用户,她每年在唯品会购物不下15次,每次消费金额不少于3000元。她同时还使用京东和淘宝。 一开始,她主要在唯品会上买一些品牌服装。后来三个孩子陆续出生,她的消费需求猛增,时常购买奶粉、婴儿用品、护肤品和家居用品等。不过,随着家庭生活和工作挤占了她大部分时间,她没有办法像以前那样在特定时间参与特价抢购活动,“这样一来,特卖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徐静在唯品会上的消费历程,恰好就是唯品会扩充商品品类的过程——2013年12月,唯品会进行了一次大改版,除了核心的服装鞋帽品类,正式切入母婴、化妆品、3C家电等领域,由垂直电商拓展到平台型电商。 “那段时间感觉唯品会和其他电商平台没什么差别,而且优惠力度不如以前多。以前经常有满减活动,转型后就没那么多了。”徐静说,品类扩张导致了同质化,也削弱了唯品会的核心竞争力,面临着用户流失的风险。 然而,回归特卖赛道后,徐静表示今年的“双11”唯品会的特卖也没有比平时优惠多少。 而90后对唯品会的认识,更多地来自于周杰伦代言以及众多热播剧里的植入广告。林文文是广州的一名大学生,“我在2012年上大学时开始使用唯品会,不过每年大概消费两三次,在上面多买护肤品,现在我更多使用淘宝,因为淘宝品类更全,商品更多。” 在她看来,唯品会最让她满意的是商品质量,“在上面能买到正品,但必须满200元才包邮,那我就要买多东西来凑单,隐隐有种‘强迫消费’的感觉。” 今年“双11”唯品会没有补贴所有品类,而是有选择性地补贴畅销商品,比如对时尚男装、女装、美妆等高频消费品类让利,但最终用户用手投了票——只有2000万份订单量。 此外,唯品会还借鉴了拼多多的“社交电商”玩法,从微信群导流转做拼团,帮人拼单砍价、抢红包领券,用优惠折扣来吸引用户流量。 但效果也和拼多多相差无几 : 用户要拼成一单往往要付出比商品本身价值更高的时间和精力,卖力地去盘活自己的社交圈,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自己的社交好感度,这对用户体验来说是一种损伤。 当然拼多多在双11前使用的手段“更狠”——不仅玩拼团砍价,还玩“复制口令,打开App领红包提现”,把口令发给更多朋友就能提现更多,此举就是为了利用旧用户去拉新,降低获客成本。 徐静分别尝试了唯品会和拼多多的两种玩法,“我发现不断地转发给朋友们帮忙太费事了,我要是有这些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多赚钱买原价商品。”她无奈地说。后来她“双11”的消费金额多数给了其他电商平台。 电商“红利”时代早已过去,用户们的选择空间越大,对电商平台的各种运营维度的考验将越严峻。 翻阅唯品会历年财报,「子弹财经」发现, 用户增长困境和客单价的下降,或许是唯品会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抛却通过高额补贴吸引新用户的手段外,唯品会还要依靠腾讯和京东的流量来输血。 但接受外援并非长久之计,若想要持续获得新增用户,唯品会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