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盘及分区介绍
1.磁盘是指利用磁记录技术存储数据的存储器,是计算机主要的存储介质linux 硬盘,可以存储大量的二进制数据,并且断电后也能保持数据不丢失。
2.磁盘设备基本读写单位是扇区=512Byte
3.主引导扇区(512Byte):位于整个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主要是涵盖了硬盘主引导记录(MBR,主要作用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和确定哪个分区为作为引导分区,在程序结束时将该分区启动程序调入内存执行,,引导格式是DOS)和分区表(DPT)。
MBR区是计算机硬盘的一种分区模式但MBR只占用主引导扇区中的446Byte,DPT占用64Byte,扇区最后两个字节“55AA”是MBR的结束标志,占用2Byte。
MBR分区默认只记录4个分区表项,可以把其中一个分区作为扩展分区,在扩展分区内又可以分多个分区,称逻辑分区。MBR(3分区+1扩展分区(n逻辑分区))
二.维护基本存储空间
1.查看磁盘信息/块设备(lsblk/fdisk -l)
[root@localhost ~]# lsblk //列出当前系统中的块设备
NAME MAJ:MIN RM SIZE RO TYPE MOUNTPOINT
sr0 11:0 1 10.2G 0 rom //sr0为光盘设备
nvme0n1 259:0 0 40G 0 disk //nvme0n1为系统中的硬盘
├─nvme0n1p1 259:1 0 1G 0 part /boot // 记录引导文件
└─nvme0n1p2 259:2 0 39G 0 part //nvme0n1p1和nvme0n2p2是硬盘下的三个分区
├─rhel-root 253:0 0 35G 0 lvm / //记录所有系统文件
└─rhel-swap 253:1 0 4G 0 lvm [SWAP] //rhel-root和rhel-swap是nvme0n1p2的逻辑分区,swap记录内存空间
//当前系统硬盘共40G,已无剩余空间
2.创建分区(硬盘+硬盘剩余空间+):分区主要是为了更便捷管理不同类型的文件
//注意:此操作前需要将虚拟机调整为关机状态进行新硬盘添加再启动!!!
[root@localhost ~]# fdisk /dev/nvme0n2 //fdisk+新硬盘路径(默认在设备下)
欢迎使用 fdisk (util-linux 2.32.1)。
更改将停留在内存中,直到您决定将更改写入磁盘。
使用写入命令前请三思。
设备不包含可识别的分区表。
创建了一个磁盘标识符为 0x5ddee809 的新 DOS 磁盘标签。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m //通过m获取下一步帮助
帮助:
DOS (MBR)
a 开关 可启动 标志
b 编辑嵌套的 BSD 磁盘标签
c 开关 dos 兼容性标志
常规
d 删除分区
F 列出未分区的空闲区
l 列出已知分区类型
n 添加新分区
p 打印分区表
t 更改分区类型
v 检查分区表
i 打印某个分区的相关信息
杂项
m 打印此菜单
u 更改 显示/记录 单位
x 更多功能(仅限专业人员)
脚本
I 从 sfdisk 脚本文件加载磁盘布局
O 将磁盘布局转储为 sfdisk 脚本文件
保存并退出
w 将分区表写入磁盘并退出
q 退出而不保存更改
新建空磁盘标签
g 新建一份 GPT 分区表
G 新建一份空 GPT (IRIX) 分区表

o 新建一份的空 DOS 分区表
s 新建一份空 Sun 分区表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主分区及扩展分区默认编号1-4,逻辑分区从5开始
分区类型
p 主分区 (0个主分区,0个扩展分区,4空闲)
e 扩展分区 (逻辑分区容器)
选择 (默认 p):p //新建一个主分区,默认操作可直接回车
分区号 (1-4, 默认 1):
第一个扇区 (2048-20971519, 默认 2048):
上个扇区,+sectors 或 +size{K,M,G,T,P} (2048-20971519, 默认 20971519):+2G //指定内存给分区
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1,类型为“Linux”,大小为 2 GiB。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p
Disk /dev/nvme0n2:10 GiB,10737418240 字节,20971520 个扇区
单元:扇区 / 1 * 512 = 512 字节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磁盘标签类型:dos
磁盘标识符:
设备 启动 起点 末尾 扇区 大小 Id 类型
/dev/nvme0n2p1 2048 4196351 4194304 2G 83 Linux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分区类型
p 主分区 (1个主分区,0个扩展分区,3空闲)
e 扩展分区 (逻辑分区容器)
选择 (默认 p):e //新建一个扩展分区
分区号 (2-4, 默认 2):
第一个扇区 (4196352-20971519, 默认 4196352):
上个扇区,+sectors 或 +size{K,M,G,T,P} (4196352-20971519, 默认 20971519):
//可指定大小分给扩展分区,如若默认则会将新硬盘中剩余空间给到扩展分区
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2,类型为“Extended”,大小为 8 GiB。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p
Disk /dev/nvme0n2:10 GiB,10737418240 字节,20971520 个扇区
单元:扇区 / 1 * 512 = 512 字节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磁盘标签类型:dos
磁盘标识符:
设备 启动 起点 末尾 扇区 大小 Id 类型
/dev/nvme0n2p1 2048 4196351 4194304 2G 83 Linux
/dev/nvme0n2p2 4196352 20971519 16775168 8G 5 扩展
//此时除主分区的2G外,剩余8G都在扩展分区,这时不会再提示新建主分区,而是在扩展分区内新建逻辑分区(3分区+1扩展分区(n逻辑分区))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所有主分区的空间都在使用中。
添加逻辑分区 5
第一个扇区 (4198400-20971519, 默认 4198400):
上个扇区,+sectors 或 +size{K,M,G,T,P} (4198400-20971519, 默认 20971519): +2G
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5,类型为“Linux”,大小为 2 GiB。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所有主分区的空间都在使用中。
添加逻辑分区 6

第一个扇区 (8394752-20971519, 默认 8394752):
上个扇区,+sectors 或 +size{K,M,G,T,P} (8394752-20971519, 默认 20971519):
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6,类型为“Linux”,大小为 6 GiB。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p
Disk /dev/nvme0n2:10 GiB,10737418240 字节,20971520 个扇区
单元:扇区 / 1 * 512 = 512 字节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磁盘标签类型:dos
磁盘标识符:
设备 启动 起点 末尾 扇区 大小 Id 类型
/dev/nvme0n2p1 2048 4196351 4194304 2G 83 Linux
/dev/nvme0n2p2 4196352 20971519 16775168 8G 5 扩展
/dev/nvme0n2p5 4198400 8392703 4194304 2G 83 Linux
/dev/nvme0n2p6 8394752 20971519 12576768 6G 83 Linux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w //需要保存最终生效
分区表已调整。
将调用 ioctl() 来重新读分区表。
正在同步磁盘。
3.设置文件系统类型(格式化文件):为了系统能存储文件方便管理文件
[root@localhost ~]# mkfs
mkfs mkfs.ext2 mkfs.ext4 mkfs.minix mkfs.vfat
mkfs.cramfs mkfs.ext3 mkfs.fat mkfs.msdos mkfs.xfs
[root@localhost ~]# mkfs.xfs /dev/nvme0n2p1 根据上面补充出来的类型来指定更改 //
meta-data=/dev/nvme0n2p1 isize=512 //数据格式大小(扇区) agcount=4, agsize=131072 blks
= sectsz=512 attr=2, projid32bit=1
= crc=1 finobt=1, sparse=1, rmapbt=0
= reflink=1
data = bsize=4096 blocks=524288, imaxpct=25
= sunit=0 swidth=0 blks
naming =version 2 bsize=4096 ascii-ci=0, ftype=1
log =internal log bsize=4096 blocks=2560, version=2
= sectsz=512 sunit=0 blks, lazy-count=1
realtime =none extsz=4096 blocks=0, rtextents=0
4.使用分区(利用挂载)
必须要连接到某挂载目录,将路径下的分区挂载到挂载目录,再切换到该目录即可使用。
[root@localhost ~]# mkdir /nvp1
[root@localhost ~]# mkdir /nvp5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nvme0n2p1 /nvp1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nvme0n2p5 /nvp5
[root@localhost ~]# mount
/dev/nvme0n2p1 on /nvp1 type ext4 (rw,relatime,seclabel)
/dev/nvme0n2p5 on /nvp5 type ext4 (rw,relatime,seclabel)
[root@localhost ~]# cd /nvp1
//注意:此时仅仅临时挂载,需要借助vim编辑器才能实现开机自动挂载,按以下参数对应编辑,编辑需要用到UUID时可以通过blkid命令获取
[root@localhost nvp1]# vim /etc/fstab
/dev/mapper/rhel-root / xfs defaults 0 0
UUID= /boot xfs defaults 0 0
/dev/mapper/rhel-swap none swap defaults 0 0
设备名/UUID 挂载点 文件系统类型 挂载参数 开机备份 检查(0不备份/不检查,1立即备份/立即检查,2利用加载程序后才备份/检查)
如若编辑时命令出错,重启设备时会出现错误,需要提供root密码进入终端,再进入vim编辑器修正错误
注意:一个文件系统支持连接到多个挂载点目录。多个文件系统也支持挂载到一个挂载点目录但不建议使用,此时如若访问信息只能访问到最后挂载的设备信息。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