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你的脸——人脸识别技术背后的隐私保护
“人脸照片并不是什么隐私信息,现在很多公众人物、明星的个人照片都会出现在社交网站,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采集到之后,然后放在系统里只是一串数字密码,这串数字被不法分子拿到之后没有任何价值,关键是照片背后关联的隐私信息,比如身份信息、家庭地址,这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地方。”沈浩告诉新京报记者。 尽管很多科技企业宣称对数据进行了加密处理,但从数据保管环节来看,即便保管措施到位,也仍然面临被黑客侵入而泄露的危险,甚至不排除运营工作人员的盗取、公司破产而倒闭数据库等等可能。 一些事例已经证明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安全漏洞。 前不久,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了一起特大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案,案件中,被告人通过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等方式,注册“皮包公司”,为他人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价税合计超过5亿元。 在上述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一般先从他处以30元每个的价格购买他人的高清头像和身份证信息,之后利用“活照片”APP对高清头像进行处理,让照片“动起来”,形成包括点头、摇头、眨眼、张嘴等动作视频。获取视频后,利用特殊处理的手机“劫持”摄像头,在人脸认证环节时,手机摄像头不会启动,系统获取的是之前做好的视频,系统会认为是本人在摄像头前,最后通过认证。 沈浩认为,只要在互联网上的东西,都有可能被黑客攻击,不过就是猫和老鼠的游戏问题,在目前的环境下,的确存在技术滥用的情况,“但我们已经有足够多的技术方法能够应对这一点,比如活体检测方法,就能判断它面对的是真人还是照片、面具。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怎么用。” “在没有对收集、保管与使用的环节做严格的法律规制之前,人脸识别技术的肆意推广,打开的就是潘多拉的盒子。我们付出的,绝不只是隐私的代价,还有孜孜以求的安全。”劳东燕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新京报记者 金贻龙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