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科技创新20条判断:大变局中,万物生长
很多投资人会拿美国的to B企业来衡量中国的to B企业,但事实上,中美的企业服务所面对的需求方是完全不同的。美国to B企业大量订单来自几十万家中小企业买方,中国to B企业大量订单来自政府和国企央企,大家的痛点、付费习惯、历史阶段都是不同的,没有孰优孰劣,只是不同。 再比如,自动驾驶领域,中国力推车路协同,这件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顶层设计,在中美的实现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又如何用美国思维来评价中国的创新呢? 很多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往往有一种负累和痛苦:面对周遭大量VC的话语体系,总是需要不断“自证清白”,然而,我们要反思的是,VC的评价逻辑,是否依旧是西方的舶来品?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有中国独立思考的评价体系,对于很多科技创业者来讲,无疑是一种“松绑”和救赎。 还有,很多中国的理工科人才现在在美国受到不公待遇,美政府拒收中国留学生,我们的人才很想回来,又不知怎么回来,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回来;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才想来中国发展,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做决定。 人才需要归去来兮。这是中国科技产业能够发展的最根本动力。这要求中国科技产业不能仅仅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这需要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做支撑。 人才如何归去来兮?“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说:“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所以当城市资源逐渐枯竭时,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动产。” 中国提出2035年建设世界文化强国,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努力,中国科技产业需要“赛先生”,也需要“文先生”。 某种意义上,「甲子光年」一直试图站在科技和文化的交点,为硬实力背后的软实力做一些努力。 判断18:越是看似狂妄的,越需悉心呵护 一位造火箭的创业者和我说,“我这辈子能够到火星的概率极低。”但他说,必须要有这面旗帜,必须要有这个大目标,必须立下一个宏愿,才有对一切资源往技术突破的牵引力。 “去火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SpaceX本质是一个技术孵化器;正如当年牛顿的炼金术是“反科学”的,但牛顿的很多科学成就是炼金术的副产品。 所以,这条判断是我的期望:越是狂妄的,越需悉心呵护。 当你立下一个疯狂的宏愿,即便没能实现,但你调度了一切可能,在取经之路上解决了其他的99个小问题,「甲子光年」依然为你鼓掌。 判断19:周期律可能被打破,科技创新亟需建立自我修正力 下一个判断。“周期律”,是指往复循环的周期性现象。如前所述,当下正在攻克的技术,已让很多规律不断被打破。这种打破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事实上,不重视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复杂互动、滥用技术已经造成了很多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基因歧视等医学危机;食品安全危机;核战争;核污染…… 科技能否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表现出自我修正力?这是基业长青的关键。如果我们深刻理解手中的权力,我们就会知道,“科技向善”绝非一句空谈。 判断20: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科技的发展,不能只有运动员,也要有裁判者和啦啦队。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离不开科技管理、科研评价、经费制度、产业服务——这些远远比抄一个卡脖子技术清单,选几个来立项,凑几笔经费投下去,要更有价值。 在商业的话语体系中,我们太习惯于使用西方世界的舶来品,比如各大顶级咨询公司的模型,比如Gartner的趋势判断,美媒体的评价和榜单……还有科学世界顶级的论文都要求英文发表,也影响了很多我们自己知识成果的充分表达。我们如何用此路径的运动员去迎合彼路径的裁判员? 那么,中国是否可以涌现独立思考的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第三方? 这是很难的挑战,坦白说,也是「甲子光年」作为一家科技产业智库始终努力的方向。 以上就是我们的20条判断,作为2021第一次的发声判断送给大家。 *关注「甲子光年」,后台回复“2021”,获得高清版完整PDF。 5.你我的星球 真相不止一个 最后还有一些想表达的。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有个岩洞的故事:一排人坐在山洞里,手脚被铐着,岩洞里有火光,把影子投射在岩壁上;外面马路上有川流不息的车马,但人们只能看到车马的影子。于是,他们理解的世界,就是一个二维的黑黑的世界,他们会认为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的。 什么是真相?右图可以看到,当客观事物投影于不同的坐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影子,他们都是所谓的真相。而这个坐标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