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技术思维」的惯性?
比如,当自己准备下一个结论之前,多问自己几个下面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会让你从思维的黑洞中拉回来,回到“网状”形态的思维中去。 这其实也是「寻求合适,而不是极致和完美」的体现。 虽然完美主义并不是技术人的专属特质。但是在我的观察中,技术人有完美主义特质的比例相对其它人群是更高的。 所以,技术人也更容易成为脱缰野马,离最初的目的越来越远。 02 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这个在很多讲管理学相关问题的时候会经常听到。 在我们现在聊的这个场景中,所谓的「广度」和你所能看到的“视野”大小是正相关的。 但是站在更高的层次来考虑问题,这事的确挺难做的。毕竟,自己没有真的站在那里过,没经验啊,很难进行所谓的「换位思考」。 我的一个办法是,在你的所有经历中,搜寻与这个位置更高的人当前所处的境地接近的场景。当时的你就是现在的他,然后把这个感觉带到当前的场景中来,考虑眼前的问题。 比如,虽然我没做过管理,但是我在学校里做过班长、组长啊。对于管理中的分工、协作等概念其实是相通的。 如此能让“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的效果更好一些。 03 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寻求其它的因子做乘法。 技术 * X = 社会价值 技术脱离现实的问题后,价值等于0,这话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技术本身没有社会价值。 你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意外,会发现一些新的“宝藏”,这都很正常。 而要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客观理性的办法,除了第一点「目的导向」之外,还有这个「价值导向」。区别是,前者倾向于保守,后者倾向于激进。 比如,发现的一个新宝藏,虽然会让我们多投入1.5倍的成本,但是可以发挥2倍的正向价值。这才算的上是一个有价值的想法,才值得去讨论和可以考虑是否要为之调整最初的目的。 禁锢思维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其实技术思维并不只能用于解决技术问题。思维模式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迁移性是很强的。 比如,管理思维中的分工、协作,其实和技术思维中的分治、分布式系统等概念是相通的。 所以,虽然我们手握着技术思维的“锤子”,但是不要只用来找技术的“钉子”去敲。 如今,不管是整个社会,还是技术人所运用的那些技术都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正如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一样,技术领域中的模块化、分治等等概念也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底层支撑。 但是,这也让我们每个人更容易陷入到“只看到树木而忘记了森林”境地。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摆脱这个困境。 总结好了,总结一下。 这篇主要讲述了技术人身上很常见一个思维惯性,「技术思维」。 我帮你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以及会导致的后果。 然后分享了对我自己有效的破局办法,其中包含了三个实践小技巧。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如果你是一位技术人,并且想让自己的未来在专才之外多一些可能性,那么赶紧行动起来,突破自己的思维惯性吧。 【编辑推荐】
点赞 0 (编辑:威海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